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李蕴礞

长春电子科技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引言:

在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本文立足现实困境,探索二者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旨在构建更为科学、高效的育人机制,为促进学生思想成长与心理健康协同发展提供新思路。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被定位在宏观的价值引领与意识形态塑造层面,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崇高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心理健康教育则被框定在微观的个体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层面,其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缓解精神压力。但部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认为二者虽有交集,但本质不同,难以也不必进行深度融合[1]。

1.2 融合内容较为生硬

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一套相对固定、规范且带有一定理论色彩的话语体系,强调逻辑的严谨性与概念的准确性;心理健康教育则倾向于使用更具共情性、体验性和个体化的语言,强调倾听、理解与接纳。当两种语言体系在融合教育中未能有效转化时,便会产生一种“鸡同鸭讲”的尴尬。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2.1 树立“心育思政化,思政心育化”的融合育人观

树立“心育思政化,思政心育化”的融合育人观,是对两种教育形态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与系统性重构,旨在构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滋养、协同发力的新型育人生态。

“心育思政化”的核心理念,在于承认并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蕴含的思想政治价值。它要求教育者跳出“心理问题即技术问题”的狭隘视野,将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人格完善视为思想成长与价值确立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思想塑造过程。当心理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时,其目标不应停留在“我是谁”的表层认知,而应进一步引导其思考“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意义何在”等深层次问题。如,在处理学生因学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时,辅导员除教授放松技巧,更应引导学生思考抗挫折能力背后的坚韧品格,将个人学业挑战与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将个体的心理调适升华为一种对时代使命的初步感知[2]。

“思政心育化”则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与优化。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归“人”本身,关注学生的心理接受机制与情感体验。例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集体主义”精神时,不能仅停留在概念阐释,而应结合学生在宿舍、班级、社团中的人际交往体验,探讨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处理人际冲突、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同样,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除讲述历史与成就,更应关注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的心理建构,引导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持久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2.2 构建“思想—心理—行为”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体系

构建“思想—心理—行为”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体系,是将“心育思政化,思政心育化”这一宏观育人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实践路径的核心环节。

思想层面的目标设定,是该体系的顶层设计与价值引领。它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知识点识记的片面要求,聚焦于学生内在价值体系的构建与思想觉悟的实质性提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科学认知与深厚情感 [3]。

心理层面的目标,构成该体系的内在支撑与情感基础。其关注的是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生命体的内在状态,旨在培育其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与强大的心理韧性。这一目标体系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功能远不止于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更在于积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具体为:它包括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接纳并欣赏独特的自我;培养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识别、理解并恰当地表达情绪;塑造坚韧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容应对挫折与压力;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4]。

行为层面的目标,是该体系的最终落脚点与外在显现。它强调知行合一,将内在的思想觉悟与心理品质,外化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要求的行为模式。行为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它体现在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担当、日常生活中的文明举止、网络空间中的理性发声等方方面面[5]。如:思想层面树立学生诚信观念,心理层面具备其克服侥幸的勇气,其行为目标就应体现为在学术考试中坚守诚信、拒绝作弊。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所以学校及学科教师应进一步健全协同机制、创新融合模式,以实现思想引领与心理关怀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 万雨琦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基于 Z 世代高校学生心理特征的策略分析 [J]. 科教导刊 ,2025,(20):66-68.

[2] 潘瑜昕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J].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25,(03):95-100.

[3] 冯佳雪 .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N]. 山西科技报 ,2025-06-09(B07).

[4] 赵杰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 [J]. 品位·经典 ,2025,(09):25-28.

[5] 娄倩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4):16-18.

李蕴礞,女,(2000,8—),硕士研究生,汉族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