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从工作路线到工作机制
裴佳玉 陈文莉 贺岚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5
党的群众路线兼具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般工作机制的效能。将群众路线工作路线落实为具体的工作机制,是对群众路线作为一种工作路线本源的回归。
一、群众路线:原本就是一种工作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原本它就是指一种工作路线。1929 年 9 月周恩来在党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党的群众路线概念。周恩来指出不要只是提出一般的政治口号,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如对于筹款工作,周恩来指出“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关于经费支配亦要顾及群众组织,与其共同支配。”1 可见,“群众路线”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工作思路提出的。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系统、完整阐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2七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的群众观点作了概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并强调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组织路线。这种提升并没有抹杀群众该路线的工作路线的意义。
二、群众路线的“扩大化”与“缩小化”
当然,群众路线也曾出现被扭曲“扩大化”的情况,如认为贯彻群众路线就是大搞群众运动,这种做法使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的群众路线逐步得到恢复和发扬。但当前也出现了党的群众路线被“缩小化”的情况,如贯彻群众路线仅仅表现为干部“走”基层、年节“看”群众,或者只有基层干部才有贯彻群众路线之说,或者把贯彻群众路线等同于群众工作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路线被“缩小化”了。
事实上,无论是“扩大化”情况,还是“缩小化”情况,都体现为在具体工作中偏离了群众路线。具体工作中不能践行群众路线,则群众路线作为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自然无从保证。
下面以高校为例,展开探讨将群众路线落实为具体工作机制的过程。
三、高校群众路线工作路线如何落实为工作机制
首先明确高校群众的特殊性。高校与企业、政府、社区、中小学等单位不同,发展性指标并不适用于高校工作。高校群众包括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具有高度自主性、探究性、学科性,这决定了这个群体最核心的需求是学识增长,这一点不同于以经验增长或技能增长为指标的需求。高校另一群体大学生,除了需要专业学识的增长,还需要生理和心理、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能力的增长。高校建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立足大学教师、大学生群众的特殊性。
其次细化不同层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机制。现有中国大学一般有学校、学院、系三级建制。这三级党组织面对不同的党员群体,发挥不同的组织作用。学校党组织面向学院党支部,侧重从管理角度促进学院工作;学院党组织面向教师党员,侧重教师成长工作;系党组织面向学生党员,侧重学生成长工作。当然,现有中国各级各类大学,由于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不同,还存在具体差异,如综合性大学、高职院校、师范类院校等。再如有的大学有研究生院,有的大学有实践基地,有的大学有附属二级学院等。这就要求我们避免一统式、一刀切式的工作作风。下面以三级建制高校为例。
系所层级。这一层级面对的群众主体是学生。首先从群众中来,要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志向、不同性格、不同地域等学生的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促进学生成长的机制,包括专业学习机制、社会性适应机制,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机制和社会性成长机制,同一专业同一学习经历的学习机制、同一专业类似就业职业发展的社会性适应机制等。其次到群众中去,通过开展民主生活会,反馈学生成长机制中的问题,使成长机制在动态调整中处于完善状态。
学院层级。高校“学院”层级面对的群众主体是教师,首先从群众中来,充分调研,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研究方向等教师学识增长的需求方向、挑战等,尝试建立一种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国际知名高校并不在于整个学校整体具有特别的管理优势,而是具有优势发展学科。为此需立足这方面需求,形成发展学科发展团队、资料平台、实践基地等促进教师成长的机制。其次到群众中去,通过开展民主生活会,不断反馈教师成长机制问题,使机制在动态调整中处于完善状态。
学校层级。高校“学校”层级面对的群众主体是学院单位。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学校层面无法深入不同学院进行管理,只能针对不同学院的共同特点,侧重一般性宏观管理工作。首先从学院中来,需要了解学院的需求,制定和调整相关工作机制。其次,要到学院中去,把学院层级关于教师和学生成长机制,提升为学校层面的机制。最后,学校层面要设立接受全体学院、教师、学生的反馈和检验的机制。
最后,无论哪一层级机制都需要共通的工作制度来保障。一是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即立足于教师、学生、学院、学校成长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有利于克服政策决策者的主观影响。只有在翔实、客观、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二是民主生活工作制度。无论是各种平台的建立、各级建制的完善、群众意见的反馈、群众的检验等,都需要经过民主生活,依托民主生活形成党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如此党的领导作用自然体现出来。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21BGJ003)
作者简介:
裴佳玉,硕士在读陈文莉,硕士在读贺岚,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