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分层评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蒋君娜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
一、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校内外非必要的负担,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其体现为减少机械重复训练、强化课堂针对性与形成性评价,从而在宽松有序的教学环境中稳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1]。然而,当前许多课堂仍沿用统一且偏重结果的评价标准,忽视学生能力差异与成长过程,不仅影响学习动力,也不利于分层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
基于此,分层评价因其尊重个体差异、操作性强、指向性明确,成为实现“双减”目标、优化作文教学评价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的教学进度与层级设置,探讨分层评价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与实施策略。
二、分层评价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较快掌握基础写作技能,而部分学生在内容表达、语言组织及思维深度上仍存在不足。这种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因要求过高而产生挫败感,或因评价过低而缺乏挑战性,从而影响整体学习效果。分层评价通过科学划分学生能力层次,明确不同层级的评价目标,使教师能够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实施针对性指导。
实施分层评价不仅能够维护学生的学习自信,还可有效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实现“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不减质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分层评价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1. 弥补传统统一评价的不足
传统作文评价多以“立意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等统一标准评分,忽视学生在知识掌握、表达能力及写作经验上的差异。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写人要抓住特点”的训练中,基础薄弱学生能准确描写人物一至两个外在特征即为达标,而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在人物内心、行为逻辑等方面深化。分层评价通过设定不同层级标准,使每位学生在自身起点上获得正向反馈与可实现目标,既维护了学习自信,也为高阶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2]。
2. 契合“双减”下的减负提质要求
“双减”强调的不是一味减少教学内容,而是在减量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分层评价通过精确识别学生的能力层次和学习需求,避免对所有学生实施无差别的高强度练习与冗余反馈,从而节约教学时间、降低学生无效负担。例如,对基础层学生重点关注语句通顺、内容完整;对提升层学生侧重结构把控与立意深化;对拔高层学生则引导其开展主题意识与语言风格的创造性训练,由此实现少而精的教学目标,符合“双减”精神。
3. 与部编版教材的梯度编排相吻合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模块上呈现由浅入深的编排,如七年级由学会记事、写人特点过渡至八年级的传记、游记等,为分层设计评价指标提供了明确的教学内容与能力阶梯。教师可结合教材目标与学生实际,将评价标准划分为基础性、发展性与创新性三个层次,使评价既对齐教材目标,又具备可操作性,便于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分层教学的衔接[3]。
分层评价既能纠正传统评价的一刀切问题,又能在“双减”政策导向下实现减负不减效,同时充分利用部编版教材的梯度性,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
三、分层评价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分层评价的应用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应在实践中形成系统路径。其基本逻辑在于:以学情诊断为前提,实现科学分层;以教材梯度为依托,构建分层化评价标准;以多元互动为抓手,落实差异化评价方式;最终通过反馈结果推动教学改进,形成诊断—评价—反馈—提升的闭环机制[4]。
1. 基于学情的学生分层
科学分层是分层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由于初中学生在写作水平、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单一评价标准往往难以兼顾个体发展。教师需要结合部编版教材的写作训练要求,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在七年级“学会记事”单元中,一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叙事不完整、语病频出的阶段,这类学生应归入基础层,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掌握完整叙事和语句通顺;另一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描写人物特征,但在立意深度与结构创新方面存在不足,可划入提高层,着力提升文章的典型事例选择与结构条理;还有少数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多样写作手法,写作兼具个性与深度,应纳入拓展层,重点培养其思想性与创造性。
需要注意的是,分层并非固定不变,而应依据学生在单元或学期写作表现进行动态调整,以保证分层始终符合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
2. 匹配教材梯度的评价标准分层
分层评价标准的构建应紧扣教材的进阶逻辑,避免与教学目标脱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作文单元的设置上具有由浅入深的梯度性,这为分层评价提供了明确的参考。教师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在统一的基本要求之上,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置差异化目标[5]。
对于基础层而言,评价应主要关注叙事是否完整、语言是否通顺,并不对修辞或立意深度提出过高要求;对于提高层,评价标准则应进一步强调结构的清晰、事例的典型以及修辞的恰当使用,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逐步追求表达的准确与思想的深刻;而拓展层的评价则更强调个性化表达和创新性写作,比如是否能够在传记写作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在游记写作中融入独特的文化思考。通过这种分层化的标准,既能让不同层次学生各有所获,也能避免一刀切的弊端。
3. 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
分层评价的实施需要多元互动的方式加以支撑。在“双减”要求下,教师单一主导的评价模式既难以减轻负担,也不利于形成多维反馈。因而,分层评价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参与相结合的机制。
教师评价应以差异化反馈为核心,对于基础层学生以鼓励和具体改进建议为主,对于提高层学生侧重引导其拓展思路和深化立意,对于拓展层学生则更多从思维方法和写作深度上提出启发。与此同时,学生互评能够在同层次或跨层次的小组交流中形成互学互鉴,既增强了评价的主体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反思能力。家长评价则作为补充环节,在基础层可帮助孩子检查语句通顺,在提高层关注文章结构,在拓展层则与孩子共同探讨立意,促进家校协同育人 [6]。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实现“双减”所强调的减负提质目标。
4. 基于评价结果的教学改进
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是分层评价落地的关键环节。教师应当将评价结果与教学改进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实现以评促学。对于基础层学生,若普遍存在语句不通顺的问题,教师可结合教材中的“语言简明”专题设计微型训练,减少大篇幅写作的低效消耗;对于提高层学生,若在立意深度上有所欠缺,教师可通过经典课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提炼思想意义;而对于拓展层学生,则可通过专题研讨、写作沙龙等形式,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写作任务与阅读资源,激发其思维与创造力 [7]。
此外,教师还应建立学生的作文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其在不同阶段的写作表现与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在回顾中清晰看到自身的进步轨迹,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自信与写作动力。
四、分层评价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尽管分层评价在提升作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潜在风险与挑战。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学生形成固定标签意识、评价脱节或教学负担加重,从而影响评价的科学性与育人效果。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在设计和执行评价方案时,注意策略的科学性与灵活性,确保分层评价既能准确反映学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分层评价的应用注意事项进行详细阐述。
1. 避免标签化与阶层固化
分层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因材施教,而非为学生贴上固定的身份标签。教师在设计分层任务时,应淡化层级概念,将差异化要求自然融入具体写作活动中。比如在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单元,基础层学生可以布置“以两个动作描写呈现同学特点”的任务,而拓展层学生则可布置“借对比手法展现人物多面性”的任务,通过任务设计实现层次差异,而不直接公开学生的层级信息。同时,教师应强化进步导向的评价语言,对于基础层学生的细微进步如减少错别字、语句通顺等应明确肯定;对拓展层学生,则应侧重引导其反思与提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尤为重要,学生需清楚努力可带来层级晋升。基础层学生在“学写消息”训练中能够准确提炼事件核心,即可晋升至提高层,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自我效能感。
2. 平衡评价精度与教学效率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分层评价既要保证科学性,又应兼顾教学效率,避免评价繁琐化。可采用核心指标与弹性指标相结合的模式,以不同层次的关键能力作为核心指标,同时保留一定弹性空间作为补充。以八年级上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单元为例,基础层学生核心指标为“特征明确性及语句通顺”,弹性指标为“是否尝试一种说明方法”;提高层核心指标为“特征突出性及逻辑顺序清晰”,弹性指标为“是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为提升评价效率,教师可借助工具模板,例如为基础层设计语句问题检查表,为提高层提供结构评分量表,同时可将部分互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如提高层学生互评时使用特征分析表。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既能减轻评价负担,又能保证评价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3. 锚定教材内容,避免评价脱节
分层评价必须紧密对接教材内容,确保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评价标准应与单元写作要求相匹配,形成教学—评价—反馈的闭环。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发挥联想和想象”单元,基础层学生的评价重点是“能展开简单联想”,提高层为“联想具有新意”,拓展层为“联想与想象结合形成完整画面”。在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可引用教材范例进行指导,比如在点评《记一次春游》时,可引导学生参考《春》中具体描写手法,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联想和表达的有效结合。
同时,评价结果应与后续单元训练相衔接,如发现时间线混乱的问题,可在“梳理故事情节”单元中开展针对性训练,实现评价结果对教学改进的直接反馈。
4. 协调多元评价主体的认知差异
分层评价涉及教师、学生及家长多个主体,其有效性依赖于各主体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和认同。教师应向家长明确分层逻辑,展示各层学生均具备成长空间,并提供可操作的家庭辅导建议。同时,应对学生进行互评培训,结合教材范文示范评分标准,构建有效互评机制。当学生评分与教师评分出现明显偏差时,应组织讨论统一认知,从而形成评价合力。
通过这种多元协同,分层评价不仅能够精准反映学生写作水平,还能在家校共育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减量提质的双重要求,分层评价作为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通过科学的学生分层、与教材内容紧密衔接的分层评价标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特点实施精准指导,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长与进步。同时,分层评价的实施与部编版教材的梯度性要求相辅相成,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评价目标的有机统一,既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又有效激发了其个性化创作潜能。
未来,教师应持续优化分层策略,不断调整评价指标和方法,使其更加契合学生实际水平与教材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分层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韩雪 .“双减”视域下教师课堂评价素养的重构 [J]. 教育进展 ,2023,13(4):1575-1580.
[2] 陈翠岚 . 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思考 [J]. 试题与研究 ,2021,(35):147-148.
[3] 曾丽民 . 新中考背景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3,(03):78-80.
[4] 马利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探究 [J]. 智力 ,2025,(14):114-116.
[5] 滕建琴 . 初中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研究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20(11):45-47.
[6] 彭媛霖. 初中语文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25.
[7] 蒋文兴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