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构建思路与基础原则

作者

范春

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4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加密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稳定的货币,作为锚定法币或资产的工具,逐步变成了连接传统金融体系和加密经济体系的重要纽带,其高流动性和跨链互操作性虽然促进了交易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传导,投资者保护缺失和非法资金流动的问题。目前的监管规定并没有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既考虑安全又注重发展的动态调节机制,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进行了框架设计和原则验证。

一、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构建思路

(一)准确锚定范围、明确监管边界

建设稳定币监管框架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准确锚定监管范围、明确监管边界、避免定义模糊而造成监管真空或者过度监管、保证监管措施在涵盖风险点的同时不会干扰正常金融创新。稳定币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稳定币在发行机制、储备资产构成、流通环境以及风险特性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如果采用“一刀切”的监管范围定义方法,容易造成一些高风险稳定币在监管中游离,或者让低风险的稳定币承担不必要的监管成本 [1]。为此,有必要从“发行端—储备端—流通端”全链条入手,以稳定币为核心特征,划定监管范围,从发行主体来看,需明确将具备“从公众那里筹集资金,承诺价值的稳定性,并将其应用于支付结算或者投资等”等属性的稳定币发行机构纳入监管,不管它是否冠以“稳定币”之名,只要它的实际职能与稳定币的特点相符,就需要将它列入监管的范围之内,以免发行主体因概念模糊而规避监管。在储备资产方面,需要对不同储备模式划分监管边界:法定货币储备型稳定币需要对其储备资产进行托管,审计和流动性管理;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需要对抵押资产足额性,流动性和价值波动对冲机制进行规范;为了确保算法的稳定性,需要特别关注其算法模型的透明性,并在风险备用金中考虑到应对极端市场波动的策略。在流通场景方面,需要区别个人小额支付,机构间结算和跨境交易的不同情景,并厘清不同情景的监管需求,如需要将跨境流通中稳定币附加到外汇管理和反洗钱监管中。

(二)分级分类施策与业务特性相匹配

稳定币监管框架需要按照分级分类施策,依据稳定币风险等级,规模体量,业务范围和对金融体系影响大小等因素进行调整,匹配差异化监管措施,实现“风险和监管强度是互惠的”,避免监管资源错配,不同稳定币对于金融体系的影响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如涵盖世界多国,日交易量高达上百亿美元的大稳定币流动性危机会诱发跨市场跨区域金融风险,而只在小众社区内流通,局部场景下使用的小稳定币风险影响区间较为局限 [2]。如果所有稳定币都采取统一的监管标准,既加大了小型稳定币合规成本,又可能由于监管力度不够而不能应对大型稳定币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分级分类施策,需要在“风险分级”和“业务分类”两大维度上进行。从风险分级来看,稳定币发行规模,储备资产质量,流通场景覆盖度和用户基数可以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3 个级别:低风险稳定币可适用简化监管,仅需备案发行信息与储备情况;中风险稳定币需强化储备资产审计与信息披露要求;高风险稳定币则需纳入严格许可管理,要求发行机构具备充足资本金、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接受实时监管。

二、稳定币监管框架的基础原则

(一)严守风险底线、确保体系安全

恪守风险底线,维护金融体系安全,是稳定币监管框架建设的中心原则,并贯穿于监管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稳定币是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存在跨市场,传染性强等风险,一旦监管不到位,就会造成流动性危机、储备资产挤兑和价格锚定失效甚至会经由支付结算链路传递到传统金融体系中,危及金融稳定 [3]。为此,监管框架需要以“预防系统性风险”为第一要义,建立全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以保证稳定币无论在何种市场环境下都能够保持价值的稳定和经营的安全,在风险识别环节中,需要构建稳定币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对发行规模的变动,储备资产的波动,交易流水的异常情况以及用户集中提现的风险信号进行实时追踪,如规定发行机构必须每天提交储备资产的组成和市值,每周公布用户的持仓分布情况,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点等。

(二)坚持技术中立原则,创新和合规平衡发展

坚持技术中立原则,在创新和合规之间进行平衡是稳定币监管框架建设中关键的平衡原则,其目的在于规避监管中由于技术偏好或者歧视而对创新造成障碍,在保证任意技术路线稳定币满足合规要求的前提下,稳定币的发展与区块链、智能合约、加密算法等技术深度绑定,不同技术路线的稳定币在去中心化程度、交易效率、安全性等因素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如果监管框架偏向某种技术路线就会造成市场资源的过分集中和对技术创新多样性的压制,相反,如果忽略了技术差异造成的合规标准的模糊也会带来技术安全的风险。为此,监管框架需要坚持“技术中立”的思路,不能对具体技术路线设歧视性条款而应围绕稳定币实际作用和风险特征来确立监管标准,使不同技术路线上的稳定币能够在相同合规情况下进行公平竞争,综合考虑创新和合规问题时,需要建构“弹性监管”,给技术创新留下摸索的余地,也要通过动态调整来保证合规要求不会落后于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建立稳定币创新试点机制让满足基础合规要求的发行机构进行可控范围的创新实践,如对于采用新的储备资产管理技术、在创新支付场景下进行稳定币并给以一定时间试点,监管机构在试点过程中通过严密监控和定期考核等方式指导其逐步健全合规体系,以免过度监管窒息创新。另一方面需要构建监管规则动态更新机制以定期追踪稳定币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并对滞后监管条款进行适时修改,如在跨链技术被广泛用于稳定币流通的情况下需要对跨链交易反洗钱和风险隔离需求进行补充,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储备资产智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厘清算法透明度和风险问责机制。

结束语

稳定币监管需要遵循动态适配的原则,以维护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为前提、以沙盒测试为手段逐步完善规则体系,今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在鼓励合规创新的前提下,促进全球统一技术标准和监管共识的达成,让稳定币在数字经济时代成为一种可控支付工具,而不是风险源头,促进经济领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莉萍 . 全球数字资产监管逻辑分析——基于欧美监管法案 [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38(04):52-61.

[2] 刘怿 . 地缘政治风险下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的规范构造 [J]. 新金融 ,2025(08):44-53.

[3] 冯兴元 , 孟冰 . 稳定币的演变与中美稳定币发展动向 [J]. 中国经济报告 ,2025(15):47-53.

作者简介:范春(1979.02) 男 汉族 湖北黄冈 硕士 讲师 财富管理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