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作者

钱祺 王雪娇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一.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的必要性

1. 文化认同含义

郑晓云(1992)认为,“文化认同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对异域文化的认同。能够认同异域文化,才能吸收异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若不能认同异域文化,则不同文化间交流会变得十分困难”[]。认同中华文化对于留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留学生可以借助来华留学为契机,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了解真实的中国,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挑战是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承载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些学生能否有兴趣感受中华文化、多大程度认同中华文化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华学习和生活。

2. 国家政策制度支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较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做了明晰的要求:来华留学生应当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

《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应该对国际学生开展中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国情校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帮助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二.制约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因素

(一)生源结构单一

近年来,多数省份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主要来自非洲国家,此外硕博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比例较低。非洲国家普遍距离中国较远,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一张照片或者一部电影,非洲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主要出于学习某领域的先进技术或者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产生的兴趣,但是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会因客观因素受到影响。

(二)教学质量与师资不足

“十四五”期间,全国具备来华留学招生资格的高校近百余所,培养层次覆盖专、本、硕、博,与大体量的来华留学生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部分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来华留学生授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缺乏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影响教学效果。同时,来华留学生中文水平普遍不高,难以保证专业学习的顺利进行,中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 [3]。

(三)缺少中华文化特色课程

在来华留学生的课程体系中,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是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窗口,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培养也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华文化类课程体系还不够不完善,缺乏针对留学生学习的中华文化特色课程,难以满足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

三.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举措

各高校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专业优势,制定来华留学教育发展规划,发挥高校国际人才蓄水池作用,加大来华留学生宣传介绍力度,提质增效,规范管理,提升来华留学工作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持续优化来华留学教育结构,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工程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各高校应持续调整优化留学生源结构,部分高校依然热衷于招收非洲留学生,存在亲近非洲,淡化欧美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非洲学生学习起点普遍较低,对留学学校层次要求不高,从一定程度上,招收非洲学生相对容易。应对此类情况,各高校应努力构建多元化招生渠道,要从单一被动的依赖于中介招生,转变为主动自主招生,例如建立海外留学生校友会,充分利用留学生校友资源,扩大海外朋友圈,为本校留学生招生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不断优化学校招生主页,及时更新相关信息,聚焦基础前沿学科的优质项目,吸引欧美国家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相关专业学生前来留学,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留学中国”品牌 [5]。

(二)完善质量评估与认证体系,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

各高校应建立以学校督导、学院监管和学生反馈三位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督导制度,成立教学督导组。依托学校已有的校、院教学专家组,加强对留学生课堂教学的督导工作。同时也要关注留学生对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发挥留学生学生会的作用,及时反馈留学生的教学需求,留学生归口管理部分定期将反馈情况统一整理并反馈给相关教

(三)构建创新型的中华文化实践教学体系

为保障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直至认同中国,在中国知法懂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感受校园文化,各高校除了开设汉语综合、中国国家概况、中国法律基础等课程外,还应根据来华留学生发展特点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组织和引导来华留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课外教育活动 [6],实现来华留学生融入校园环境,和中外学生充分交流的教育目的。

四.总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 .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0.

[2] 刘红霞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推动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策略研究 [J]. 职业教育·视点,2024(11):27-30.

[3] 董东栋,陈娇,袁勇,赵晶晶 . 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75-178.

[4] 王奕萍,曲杨 . 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和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J]. 国际公关,2023(18):158-160.

本文是 2024 年度社科联项目“中华文化认同视角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KZC-2024-01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钱祺,男,回族,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国际化;

第二作者 王雪娇,女,汉族,辽宁抚顺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