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药物服务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药学服务实务》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作者

高艳丽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122

引言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其中合理用药是核心环节。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连续发文,推动公立医院药学服务转型,要求医疗机构开展处方审核、用药教育等药学服务。随着药品零加成政策的全面实施,药学部门主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药学服务,为自身创造不可替代的关键价值。药学服务工作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社会药房等卫生保健系统积极推进,药学服务的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药学人员的角色已从传统的“药品供应保障者”加速向“合理用药的守护者”和“临床治疗的参与者”转变,药学服务工作重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合理用药指导[1]。

药学专业人才具备职业服务能力是大势所趋,也是目前药学教育培养目标面对的重点内容 [2]。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未来药师不仅仅是熟练的药品调剂员,更应是具备临床思维、沟通能力的“健康管理者”, 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用药安全守门人”和“合理用药倡导者”。

一、《药学服务实务》现状

《药学服务实务》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药店药学岗位,是连接药学理论基础与药学服务实践的桥梁,课程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学生将药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患者实际用药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在医疗机构、社会药房等岗位胜任药学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受教学条件以及学时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程目标侧重于对药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识记,而非“核心能力”的养成,导致学生“知而不会”,而行业需要的是不仅“知药”而且“懂用药”的人才。教学内容与《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理学》等前置课程重复交叉,未能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进行整合重构,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较单一,目前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停留在展示案例层面,缺乏高仿真、高参与度的训练场景,培养学生沟通、共情、应变等能力的训练也不足。评价方式仍多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无法科学评价学生在处方审核、用药指导、咨询沟通等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综上所述,目前药物服务实务的课程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不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不准,课程教学效果与岗位需求之间存在显著鸿沟。因此,以“培养药物服务能力”为导向进行深度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如何推动专业与课程改革,使其紧密契合社会需求,从而培育出胜任基层药学服务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职药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核心课题。

二、《药学服务实务》教学改革的探索

本次教学改革围绕“一核四维”开展,以“提升药学服务能力”为核心,从课程目标、内容、模式、评价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一)精准重塑课程目标

调研团队通过开展座谈会、走访企业、参观其他院校、追踪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课程现状、企业及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的方法,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导师加入药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共同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分析药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本课程需培养的核心能力,并将其具体化为可观测、可测量的课程目标: ① 能独立、准确、高效地审核处方,识别并规范干预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 ② 能针对常见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模拟完成药物治疗管理,包括用药史采集、用药重整、制定个人用药记录和药物治疗行动计划。 ③ 能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共情能力,面对模拟患者或真实患者,提供清晰、准确、个性化的用药教育与咨询。 ④ 能初步运用循证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的临床用药问题。

(二)系统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以“必需、够用”为内容重构原则,参照《药师药学服务胜任力评价标准(试行)》[3] 二级评价指标,对接 1+X 《药品购销技能等级评价标准》,结合前后承接的课程,以药学服务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重构教学内容,将内容整合为四大核心教学模块。

模块一处方审核与干预技能:重点训练对药物的用法用量、相互作用、禁忌症、重复用药等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流程。模块二药物治疗管理实践:重点聚焦于慢病管理,深入实践药物治疗管理(MTM),涵盖用药史采集、用药重整、制定用药行动计划(MAP)与随访。模块三患者沟通与用药教育:光懂药不够,还得学会有效的沟通。本模块专门开设患者咨询技巧、健康宣教、跨专业团队沟通、困难对话处理等专题。模块四临床药学思维初步培养:引入经典临床案例,学习如何查阅指南、解读检验指标、参与药物治疗方案讨论。比如专设老年人合理用药、小儿合理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理用药和驾驶员合理用药等项目,以便于学生灵活掌握特殊人群的合理用药规律,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临床思维习惯。

(三)深度创新三阶教学

采用“线上自学 + 线下精练 + 深化实践”三阶递进模式开展教学。线上自学:线上以理论学习为主,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供微课、法规文档、用药指南等资源,及时补充更新,紧贴临床实际,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线下精练:线下课堂主要侧重于案例研讨与技能训练,比如设置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深化实践是通过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医院临床见习→社会药房实战”的螺旋式实践体系,打造“校 -院 - 社”实践共同体。校内主要依托模拟药房和标准化病人开展实训,进行高强度技能固化。利用假期时间安排学生进入合作的临床实习基地进行临床见习,实地观察药学查房、处方干预、用药重整等工作,近距离感受职业环境。此外,学校也积极开发到社会药房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药房的真实职场环境,参与实体药店开展的用药咨询、健康教育等活动,培养其公共药学服务能力 [4]。

(四)科学完善多维评价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实施“多维立体化”考核。建立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强化过程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在线学习、案例讨论、模拟咨询表现、实践报告等进行全程跟踪与评分。学生在开展处方审核、用药咨询、用药交代等相关的角色扮演、汇报展示、技能比赛活动时,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或同学互评。终结性评价也区别于传统的理论考试,与药学技能大赛以及药品购销员大赛接轨,开设处方审核、用药咨询、问病荐药等考核项目,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在开展社区药学服务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邀请活动参与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服务意识及服务效果等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反馈。邀请行业专家在技能比赛、技能考核以及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药学服务知识、技能及药德药规等方面进行专业的综合评价。学生、教师、药学服务对象、行业专家等在内的多元评价主体,可以从不同视角全方位评价课程教学育人效果 [5]。

三、《药学服务实务》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深度赋能教学团队

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课程标准、技能考核等活动,选派教师到医院、药企等一线进行企业实践,这些活动都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融合,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学团队成员先后获得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课程思政创新大赛三等奖、课堂创新大赛二等奖,教学研究能力整体得到了提升。

(二)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通过情景模拟开展的用药交代、问病荐药等药学服务实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服务他人的乐趣与成就感,增强“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意识,同时沟通协调等职业素养也得以提升。学生组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每周定期走进社区开展校外志愿服务,积极宣传合理用药知识,逐步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作为未来药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会到药师作为人民健康守护者的重要性,增强了职业认同感。教学团队组织了校内的药物服务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选派学生参加河南省药品购销员赛项,先后获得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也充分展示了教学团队的阶段性教学改革成果。

四、结语

公众对合理用药的需求日益增强,“以药学服务为核心”和“提升药学服务能力”的理念是新时期提出的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上述四大路径对《药学服务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旨在将课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堂”转变为“能力生成工场”,真正培养出能切实承担起药学服务使命的优秀药学人才。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如配套教材需要开发、“双师型”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如何充分调动企业 / 行业持续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简介;

高艳丽 汉 1984.12 女 河南省禹州 硕士研究生 讲师 研究方向:药学

单位;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