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研究
张一恒
徐州市贾汪区检验检测中心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目前,食品添加剂已成为一种常见物质,主要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然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或质量不达标,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风险,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严重食品安全事件,给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严峻挑战,也使食品添加剂检测与监管成为关注的焦点 [1]。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是从事相关检测工作的核心机构,其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也将直接关系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提升检测公信力和保障食品安全。
1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价值
1.1 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通过对添加剂,成分、纯度、残留量等指标进行精准检测,可有效识别超范围使用、超标添加等问题,从源头阻断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尤其是通过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使实验室规范设备校准、试剂管理、环境控制等环节,减少检测过程中的误差,使检测数据真实反映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状态,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控提供科学依据。
1.2 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通过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检测实验室能够在多个方面实现改进,包括优化运行流程、增强设备维护与管理、以及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与可靠 [2]。与此同时,健全的质量控制机制也能增强实验室在处理日趋复杂的检测项目时的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要求,提供更加高效和全面的服务。这不仅可能提升实验室自身的检测水平,也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3 增强市场消费信任感
如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更对检测结果的公信力高度依赖,因此,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往往会直接影响公众对食品行业的认知。那么,规范的质量控制流程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减少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疑虑。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而言,经高质量检测实验室认证的产品,也更易获得市场认可,如实验室通过 ISO17025 等国际标准认证,其检测报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更高认可度,有助于形成良性市场环境。
2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常见质量问题
在对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分析中,通过对各类问题成因的全面梳理与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既多样又相互交织,既有各自独特的原因,也有部分问题是由于相同因素引发的。因此,在对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时,应通过对各类问题的归纳整合,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几类成因类型,如图1 所示。

2.1 设备试剂管理问题
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不完整,未及时记录耗材更换、故障维修等信息,导致设备性能稳定性下降。例如,色谱仪的载气压力波动未被及时发现,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或者天平未经定期校准,也会直接影响称量精度。此外,设备期间核查计划缺失,加上试剂入库验收流程不完善,未对纯度、有效期等关键指标进行验证,极有可能使用变质试剂导致检测误差。
2.2 检测方法应用问题
检测方法选择与应用是食品检测的重中之重,但一些实验室并未建立标准检测机制,往往过度依赖传统的检测标准。例如,GB 4789.3-2016 替代旧标准后,少数实验室检测中并未及时更新,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失真。此外,检测方法适用错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将快速水分仪法用于需烘箱法的检测项目,违反标准要求。另外,新引入的检测方法未经验证即投入使用,或者作业指导书不规范,对关键操作步骤描述模糊,增加了人为误差风险。
2.3 检测环境管理问题
在实验室环境控制中,温湿度、洁净度等关键参数,都是影响检测精准度的重要因素。在检测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关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但在具体检测环节对于环境管理并不严格,如微生物检测室的洁净度不达标,导致样品污染;实验台面物品堆放混乱,易引发样品交叉污染;长期停用设备未及时清理,存在误操作风险等。
2.4 检验人员专业问题
当前,部分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中,非专业背景人员的占比还比较高,其对检测原理、仪器操作理解不深入,部分人员仅能完成基础操作,一旦面对复杂检测便容易出现问题。例如,感官评定人员因缺乏系统培训,对香气、色泽的判断存在主观性,对于结果的一致性影响显著。此外,人为疏忽所导致的记录错误、数据录入失误等问题频发,也在检测差错中占据较高比重,充分反映出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性问题。
3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3.1 建立健全设备试剂管理制度
一方面,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台账,详细记录型号、校准周期、维护记录等信息,实现动态追踪。制定科学的检定校准方案,根据设备重要性分级确定校准周期,如对天平、色谱仪等关键设备实施年度校准,对辅助设备每两年校准一次。引入期间核查机制,对使用频繁或环境敏感设备,如 pH 计、离心机等关键设备,需要每季度核查一次,确保性能稳定。
另一方面,规范试剂耗材管理流程。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通过资质审核、样品试用等方式筛选合格供应商,并每年进行绩效评估。试剂入库时需验证标签、有效期、纯度等指标,对关键试剂进行技术验收。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库存状态,设置有效期预警,推行“先进先出”领用制度。危险试剂单独存放,实施“双人双锁”管理,确保安全。
3.2 实施实验室检测全过程管理
在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中,运用 PDCA 模式可实现对检测全过程的系统化管理,推动质量持续改进。通过 PDCA 循环,实验室可实现的闭环管理,覆盖人、机、料、法、环、测检测全要素,确保质量控制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3],PDCA 循环机制如图2 所示。

首先,计划阶段(Plan)。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合规,符合 GB 2760 等标准和要求,并在实践中有效识别检测全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样品采集与前处理、仪器分析、数据处理、报告出具等,分析各环节潜在风险。同时,制定涵盖人员培训、设备管理、试剂与标准物质管控、方法验证、环境监控及过程质控措施的质量控制计划。其次,执行阶段(Do)。专业人员定期参与技能培训与考核;确保设备按计划校准维护,使用前检查状态并记录;试剂与标准物质按存储要求管理,使用前核查标签与有效期;环境条件实时监控并记录,异常时暂停检测;检测过程中落实质控措施;数据记录需真实、完整、可追溯。再次,检查阶段(Check)。通过多维度评估验证质量控制效果,同时管理评审(年度)评估质量目标达成情况、资源适配性,并关注客户投诉、检测结果超标等异常,追溯原因。最后,处理阶段(Act)。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闭环。
3.3 制定统一的实验标准与流程
建立标准动态管理机制,即每半年对检测标准进行查新,通过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渠道确认标准有效性,及时更新作废标准。比如,对新发布的标准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方法验证,评估设备、环境等适配性,确保实验室具备执行能力。在规范作业指导书编制方面,需明确检测原理、操作步骤、关键参数及注意事项,如样品前处理的萃取温度、时间等细节。同时,针对复杂检测项目,如多组分添加剂同时测定,应附流程图说明操作逻辑,降低人员理解难度。
此外,积极推行 5S 现场管理机制,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逐步实现实验室环境规范化。例如,将常用试剂按类别分区存放并贴标识,减少寻找时间,实验台面每日清理,保持实验环节的规范有效。
3.4 提升食品检测实验人员能力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肩负重要使命,更对实验人员的能力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针对以往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系统培训体系建设,其同样可采用 PDCA 循环模式,实现培训计划的制定。比如,计划阶段(P)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如新人需掌握基础操作与安全规范,资深人员侧重新技术学习;执行阶段(D)通过理论授课、实操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培训;检查阶段(C)采用盲样测试、实操考核评估效果;改进阶段(A)针对薄弱环节调整培训方案。如图3 所示。

具体来说,要定期组织《食品安全法》《实验室认可规则》等法规培训,强化人员责任意识。通过典型案例分享提升人员对质量控制重要性的认知,并建立质量奖惩制度,对零差错人员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进行追责。同时,根据培训考核结果,对人员进行检测项目授权,保证检测结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直接关乎公众健康与市场秩序的发展。当前,实验室在设备管理、方法应用、环境控制及人员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流程优化、技术升级等多维度措施系统改进。其中,还应将质量控制体系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升级,通过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方式完善质量控制规范,加大对实验室的监督力度,共同推动食品添加剂检测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铷麟 , 何洪源 , 贾镇 , 等 . 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光谱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2,42(7):1999-2006.
[2] 苏志明, 项海波, 闫爽, 等.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刍议[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24,60(12):1297-1300.
[3] 张树梅 , 韩芸 , 姜聪丽 . 食品添加剂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5(9):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