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小学音乐课堂的美育指导方法
红英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025550
音乐,作为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性学科,与语数外等侧重知识传递、思维培养且教学目标多围绕应试展开的学科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旋律、节奏为媒介陶冶人的情操、滋养人的精神。但美育的渗透、情操的陶冶需要长期浸润,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下文笔者将聚焦小学音乐教学场景,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有效落地美育工作,以期可以为学生的审美成长筑牢根基。
一、研究小学音乐美育课程的积极意义
1.1 展现正确审美
音乐教育天然肩负着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小学音乐课程中的审美教育是借助音乐独有的感染力,带领学生探索生活中潜藏的美好。而丰富的音乐活动能让学生深度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力,也在悄然塑造着他们的审美观念。
1.2 领悟深邃奥妙
音乐作为独特艺术形式,既展现声音之妙,更是情感之桥梁。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音符探寻音乐承载的情感、意境与韵律美,当学生触达这份深层魅力,审美趣味便会升华。
1.3 引导音乐创新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趣既能增强其美感体验,还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如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旋律、和声、节奏之美,可以帮学生构建深层音乐认知;当学生理解音乐魅力后,会自然生出用音乐表达自我的渴望,进而主动尝试不同音乐元素与风格,创作出具个人情感和独特视角的作品。
二、解析如何开展小学音乐美育教学?
2.1 创设课堂情境,优化艺术表现
音乐本就是情感与故事的浓缩载体,教师可借助故事化叙事,丰富作品的人物层次与情节细节,引领学生跳出对旋律、歌词的表层感知,深入触碰音乐背后的精神内核,进而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审美表现力。以经典音乐作品《花木兰》为例,其承载的故事既饱含孝亲之情,又彰显着女性突破偏见、坚守责任的坚毅品格,是开展情境化美育的优质素材。教学中,教师可先以故事导入,讲述花木兰面对年迈父亲被迫征兵时的两难与决心,描绘她女扮男装奔赴沙场的艰辛、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果敢以及战后辞官归乡与家人团聚的温情,让学生在故事中建立情感联结,理解作品精神内涵。接着,引导学生将故事与《花木兰》音乐深度融合,共同创作音乐剧或情景剧剧本,如划分“忧心征兵”“决意从军”“沙场征战”“凯旋归家”四个场景,将歌曲嵌入关键情节。创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工协作;排练阶段,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塑造角色,营造场景氛围,增强代入感;表演时,鼓励学生身着贴合角色的服装,以饱满的热情演绎花木兰的孝亲之心与爱国之志,让音乐与情境、情感深度交融,真正展现美育的浸润效果[1]。
2.2 融合资源素材,加深审美体会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他们有时很难将自己对一段音乐的感知直接表达出来,对歌曲的内涵和意义也会产生误解,这就会影响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使他们难以把握音乐的艺术美。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简笔画元素融入音乐教学中,通过歌曲来指导他们进行想象,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简笔画来描绘自己所想象的画面,以此深化他们对音乐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认识。比如,在上《我们的田野》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播放歌曲的时候用简单的线条给孩子们展示田野形象,以此刺激孩子们对歌曲内容进行想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表达的内涵。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用简笔画来表达他们所听见的音乐画面,让他们在画画的同时把握音乐内容,达到审美的全方位发展。
2.3 引导歌曲学唱,抒发美的效果
教学生唱歌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更是落实美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唱歌,学生不仅能深度感受歌曲旋律美和歌词美,更能亲身参与“美的表达”,从欣赏美走向主动抒发美。要让唱歌教学真正发挥美育作用,教师需从两方面做好基础工作。一方面是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审美发展需求,选择旋律富有感染力、歌词传递正向精神的作品,如《保卫黄河》和《爱我中华》。另一方面是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会唱”,更要追求“唱好”,在音准、节奏、发声技巧上给予细致引导,如教唱《保卫黄河》时,可先带领学生感受歌曲的激昂节奏,用拍手、跺脚等方式强化节奏感知,再逐句纠正音准,尤其注意高音部分的气息控制,让学生唱出歌曲的磅礴气势;教唱《爱我中华》时,则可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明快的旋律,通过轻快的肢体动作辅助演唱,让声音传递出活泼向上的情感。通常可采用教师范唱和学生跟唱的模式,配合简单的节奏手势,帮助学生逐步唱准、唱熟,为后续情感表达打下基础。此外,教师需以鼓励为主,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还可组织小组合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以此为每个学生提供表达美的机会。
2.4 借助歌曲创作,展开创意实践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递进式的聆听,能让学生逐步穿透音乐的表层旋律,探索其深层的情感脉络与艺术结构,领悟作品承载的意义与情感,为创意实践打下基础 [2]。以《放心去飞》为例,首次聆听时,教师可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舒缓的旋律静静感受,无需刻意分析,只需捕捉歌曲传递的最直观情绪。第二次聆听,教师鼓励学生打开感官,用简单的词语或短句分享聆听感受。第三次聆听,引导学生聚焦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感受其平缓中带着细腻起伏的特点。第四次聆听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歌词,思考词句如何与旋律结合,共同塑造出情感氛围。第五次聆听,可借助视觉化工具,如用波浪线标注旋律的高低起伏,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音乐的强弱变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歌曲的动态层次,深化对音乐结构的认知。为增强参与感,第六次聆听可引入身体律动,学生可跟随节奏轻轻摇晃身体,或在副歌部分拍手附和,甚至用手鼓、沙锤等简单打击乐器,模仿歌曲中轻柔的节奏型,在肢体与乐器的互动中,亲身体验音乐的韵律之美。最后一次聆听,教师可设计创意实践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放心去飞》中最打动自己的片段,结合歌曲情感设计简单的情景表演,如模拟与朋友分享心事、毕业时互相祝福的场景,或创编轻柔的舞蹈动作,用肢体语言诠释对歌曲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深度领悟歌曲的情感内涵,更能在团队协作中激发创意,提升音乐表现力与审美创造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学科富含美学价值,是引导学生探索、感受、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需深挖音乐作品的美学精髓,营造富有趣味的音乐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表达音乐感受与创意的平台,将审美体验融入学习,帮助他们形成独特审美视角与表达方式,确保他们最终具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云 .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32):163-166.
[2] 董国强 . 美育浸润 , 绽放艺术教育之花 [J]. 科学之友 ,2024(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