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

作者

张涛

山东省邹平市魏桥中学,256212

引言: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已成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化学核心素养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而是强调“形成观念、发展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以下结合本人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谈谈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聚焦“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现象 - 微观解释”的桥梁,认识化学研究的独特视角。

具体做法:

可视化与模型化:充分利用分子模型、动画模拟、视频等工具,让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可见”。例如,在讲解《分子和原子》时,让学生用橡皮泥、小球等自制模型,模拟水的蒸发、电解水等过程,直观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贯穿始终的视角:不仅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每课时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例如,讲解“酸的性质”时,追问“为什么不同的酸都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解离出的阳离子都是 H ),从而引出酸的通性与其微观粒子构成的联系。

对比与归纳: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描述化学变化。例如,描述铁丝燃烧:宏观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微观是“铁原子与氧分子反应生成氧化铁分子”。

二、夯实“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并初步形成守恒和平衡的观念。

具体做法:

探究变化条件:在设计实验时,特意引导学生关注反应条件。例如,探究燃烧条件、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等,让学生理解控制条件可以调控化学反应。

渗透守恒思想: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绝不能仅仅是验证实验,而要通过实验探究(如白磷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并运用该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引入初步的平衡观念:虽然初中不要求掌握化学平衡常数,但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渗透。例如,讨论“为什么水壶里的水垢(碳酸钙)可以用醋(醋酸)除去?”(反应可逆,但醋酸不断消耗,打破了平衡,促使反应正向进行)。

三、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旨在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基于证据提出假设、进行分析推理、建立认知模型。

具体做法:

实施探究式教学: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性质,而是给出未知气体(可能是 C02)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去“侦查”它的密度、水溶性、能否与水反应、能否与石灰水反应等,并根据实验现象(证据)推理出气体的身份和性质。

重视“猜想与假设”环节:在任何探究活动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基于已有知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例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前,先让学生猜想Mg、Zn、Cu、Fe 哪种金属更活泼,并讨论猜想的依据(如生活中所见)。

3. 构建认知模型: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型。例如,建立“研究一种未知物质性质”的模型(从物理性质到化学性质);建立“除杂分离”的模型(不增、不减、易分);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维模型(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验满)。

四、强化“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实践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做法:

保证学生实验参与度: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而非仅是观看演示。可以开展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汽水、检测鸡蛋壳成分)等。

2. 鼓励实验改进与创新: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实验装置的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例如,“能否设计一个更环保的燃烧条件探究装置?”、“怎样改进分子运动实验让现象更明显更快?”。3. 开展项目式学习(PBL):设置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如“如何为学校实验室设计并制作一款安全、高效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如何检测本地雨水的pH 值并判断是否酸雨?”。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探究,极大提升综合素养。

五、培育“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这是化学学习的价值归宿,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具体做法:

联系生活与社会热点:将课堂知识与STS(科学- 技术- 社会)紧密结合。例如,学习“化石燃料”时,讨论“碳中和”、“新能源开发”;学习“金属材料”时,讨论“垃圾分类与金属回收”;学习“化学与生活”时,讨论食品添加剂、药品安全等。

渗透化学史教育:讲述科学家故事(如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侯德榜制碱),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爱国奉献的精神。

开展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组织辩论或讨论,如“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塑料包装?”“发展化工与环境保护如何权衡?”,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形成基于科学证据的社会决策能力。

总结实施关键:

结论:总之,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堂,必然是从“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脑思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和提升他们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左向苗 .(2025).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 .<< 教育理论 >>

[2] 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初中化学学科教研项目 ( 中山 ).(2025-08-15) 从“实验”走向“实践”--- 探寻中山初中化学育人方式变革的中山路.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