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素材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刘博

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初级中学

一、乡土素材融入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

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常因教学内容抽象、与学生生活脱节而效果不佳。商南县作为秦岭南麓的县域,拥有前坡岭战斗遗址、金丝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南茶产业等独特乡土资源,这些素材既是当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也是承载思政教育价值的优质载体。

从教学实际看,富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2025 年 6月),78% 的学生认为“道法课案例多来自外地,与自己生活无关”, 65%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与能走进家乡场景的学习活动”。将乡土素材转化为项目式学习任务,既能解决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割裂”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在探究家乡事务的过程中,自然建立对“法治”“责任”的认知,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育人目标。

二、乡土素材的分类与项目转化路径

结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可将商南乡土素材分为三类,并对应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实现“素材 — 任务 — 素养”的精准对接。

(一)红色文化素材:厚植政治认同

八年级教材“维护国家利益”“建设法治中国”等单元,可依托商南赵川前坡岭战斗遗址、中共中央中原局白鲁础旧址等红色资源,设计“红色法治故事微剧场”项目。以富水镇初级中学八年级(3)班为例,学生分组收集前坡岭战斗中“战士保护群众财产”“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等历史素材,结合教材中“公民权利与义务”知识点,编写情景剧脚本,在班级开展展演。

在项目实施中,学生不仅需要梳理红色故事中的法治元素,还需通过角色代入思考“革命年代的法治精神如何传承到当代”。如学生在剧本中设计“现代志愿者保护红色遗址”的情节,将“文化保护法”知识融入剧情,既深化了对“国家利益至上”的理解,又锻炼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生态资源素材:培育法治观念

针对“建设美丽中国”单元,以金丝峡生态保护、丹江流域治理等本土生态议题为核心,设计“金丝峡生态保护提案”项目。八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走访金丝峡景区周边村落,调查“游客乱扔垃圾”“农家乐污水排放”等问题,结合《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公民环保义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等知识点,撰写包含“问题分析、法律依据、解决方案”的提案。

八年级(1)班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部分村民因缺乏环保意识随意砍伐景区周边树木,小组不仅在提案中引用《森林法》相关条款,还设计“校园环保宣讲团进村落”的后续行动,邀请商南县环保局工作人员指导提案修改。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环保知识”,而是主动以“家乡生态守护者”的身份,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将“法治观念”内化为行动自觉。

(三)民俗与产业素材:强化责任意识

在“社会生活讲道德”“做负责任的人”单元,可结合商南茶产业、手工挂面制作技艺等民俗产业,设计“家乡非遗传承中的责任担当”项目。富水镇是商南茶主产区,八年级学生分组走访本地茶农、茶叶合作社,了解“商南泉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农诚信经营等情况,结合教材中“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内容,制作“商南茶产业诚信经营手册”,在校园义卖活动中向家长、游客发放。

八年级(2)班学生在项目调研中发现,部分小型茶企存在“以次充好”现象,小组通过查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手册中加入“茶叶品质鉴别方法”“维权途径”等内容,并联合本地茶商开展“诚信经营承诺签名”活动。

学生在参与家乡产业建设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责任”不仅是个人品德,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实现了“责任意识”从教材到生活的迁移。

三、项目式学习实施中的关键策略

(一)搭建“校地联动”支持平台

乡土素材的项目转化离不开地方资源支持。学校与商南县文化馆、环保局、红色文化纪念馆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家指导 — 实地调研 — 成果落地”的全链条支持。如在“金丝峡生态保护提案”项目中,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环保执法流程,纪念馆讲解员协助梳理红色故事中的法治元素,让项目实施更具专业性和真实性。

(二)设计“阶梯式”评价体系

针对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采用“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资料收集能力、小组协作表现、问题解决思路”,如记录学生走访茶农时的提问质量、撰写提案时的法律知识运用情况;成果性评价则侧重“项目成果的实用性、对家乡事务的贡献度”,如“生态保护提案”是否被景区采纳、“诚信经营手册”是否真正帮助茶农规范经营。这种评价方式既符合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又能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乡土素材融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取得显著成效。再次对八年级道法学科测试中,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材料分析题”“实践应用题”得分率较传统教学班级高出 15% ;学生课堂参与度调查显示,92% 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参与家乡相关的项目活动”。

同时,实践中也发现需改进的问题:部分学生在项目初期存在“调研方向不明确”“法律知识运用不熟练”等情况,后续需加强“项目规划指导”和“学科知识前置学习”;此外,乡土素材的挖掘深度仍需提升,如商南“孝亲文化”“乡规民约”等素材尚未充分转化,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素材类型,丰富项目主题。

将商南乡土素材融入八年级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既是对新课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落实,也是县域初中思政课“特色化发展”的探索。当学生在红色遗址中感悟法治精神,在生态调研中践行环保义务,在家乡产业中理解责任担当,道法课便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是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家乡发展”的桥梁。未来,需继续深化“乡土素材—项目任务—核心素养”的融合机制,让思政教育真正扎根家乡土壤,滋养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