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协议

作者

曹薇

沈阳市皇姑区航空实验小学 110034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早已告别“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转而追求“让学生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打破传统教学局限的“利器”,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解题思路、在协作中攻克数学难题,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团队意识。但实际教学中,不少小组合作沦为“表面热闹”—— 有的小组分工混乱,有的学生“搭便车”不参与,有的任务设计脱离数学知识。制定科学的应用协议,让小组合作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成为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1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协作活力”:在能力培养上,学生为解决“鸡兔同笼”“图形拼组”等问题,需分工计算、互相讲解思路,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然提升;交流中,不同解题方法的碰撞(如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法解应用题),能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沟通能力显著增强;面对复杂问题时,成员间相互启发,还能点燃创新思维 —— 比如探究“不规则图形面积”时,有小组会想到“用方格纸估算”,有小组会尝试“分割成规则图形”,思维广度远超独自学习。这种“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模式,不仅能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为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奠基。

2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灵魂”——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需退居“引导者”角色,把探索权交给学生。教“图形的拼组”时,不直接演示“长方形如何拼成正方形”,而是给每组发放长方形卡片,让学生自主摆弄:有的小组先尝试“相同大小拼接”,有的小组大胆用“不同大小组合”,在试错中发现“4 个相同小长方形能拼出大长方形或正方形”。整个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思考,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结果”,而是“自主探索的收获”,学习主动性被彻底激发。

2.2 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公平基石”—— 每个学生,无论数学成绩好坏、性格内向与否,都应拥有“发言的权利、参与的机会”。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分组讨论“如何把一张饼平均分给 3 个同学”,教师要特别关注“沉默的学生”:走到内向学生身边,轻声鼓励“你觉得可以怎么分?试着和同桌说说”;对成绩稍差的学生,即使提出“用尺子量着分”的简单想法,也及时肯定“这个办法很实在,我们可以试试”。避免“优等生主导讨论、学困生被忽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氛围中大胆表达,感受“被尊重、被需要”的快乐。

2.3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最大效能”—— 分组时需兼顾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特点、性格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把“计算能力强的学生”与“空间思维好的学生”分在一组: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前者可快速算出“长 × 宽 × 高”,后者能清晰解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将“开朗爱表达的学生”与“沉稳善思考的学生”搭配:讨论“应用题解题思路”时,前者带动小组发言氛围,后者能冷静梳理逻辑,让合作既有“热度”又有“深度”,每个学生都能在互补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3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评价机制

3.1 评价主体多元化

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构建“教师评 + 学生互评 + 自评”的立体评价体系:教师从“任务完成度、合作默契度”专业点评,比如“第三组不仅快速算出了梯形面积,还分享了 3 种解题方法,合作很高效”;学生互评聚焦“同伴参与度、帮助他人情况”,如“小明主动帮我讲解了分数应用题,我觉得他很负责”;学生自评反思“自己的贡献与不足”,像“我今天积极发言了,但没认真倾听同学的思路,下次要改进”。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认识自己,也学会客观看待他人。

3.2 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合作兴趣

任务是小组合作的“纽带”,需“贴合数学知识、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教“百分数的应用”时,设计“超市打折方案”任务 —— 让小组调查“不同商品的原价、折扣”,计算“折后价格”,还要对比“哪种折扣更划算”;学“统计”时,布置“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任务,小组需分工“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分析结果”。这些贴近生活的任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合作有趣”,主动投入合作,不再是“被动完成任务”。

3.3 引导合作方法,提升合作效率

小学生缺乏合作经验,需教师“手把手教方法”:首先教“倾听”,讨论“三角形内角和”时,要求学生“别人发言时不打断,听完后用‘我同意你的想法,还可以补充……’回应”;再教“分工”,完成“图形拼组”任务时,指导小组明确“1 人负责拼图形、1 人记录方法、1 人汇报成果”,避免混乱;最后教“解决矛盾”,当小组因“解题方法不同”争执时,引导他们“先分别说明理由,再投票选择更简便的方法”。掌握方法后,小组合作不再是“一盘散沙”,效率大幅提升。

3.4 及时评价反馈,强化合作动力

评价反馈需“及时、具体、有鼓励性”,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看见”:小组完成“长方体展开图”合作任务后,当场点评“第二组找到了 6 种展开方式,还总结了‘相对面不相邻’的规律,特别用心”;对暂时落后的小组,不批评而是引导“你们已经找到 3 种方式,再试试把不同面作为底面,说不定能有新发现”。同时,设置“最佳合作小组”流动红旗,奖励“参与积极、互助友爱的小组”,让学生在正向反馈中更愿意合作,形成“越合作越优秀”的良性循环。

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是“简单分组”,而是“有原则、有策略、有评价”的系统工程。通过坚守主体性、平等性、互补性原则,设计优质任务、教授合作方法、实施多元评价,能让小组合作学习从“表面热闹”走向“深度参与”。未来教学中,教师还需结合不同数学知识点(如计算、几何、统计)优化应用协议,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成长为会合作、会思考、会创新的新时代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 . 时宁 . 天津教育 ,2025(23)

[2] 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路径 . 肖妍妍 . 天津教育 ,20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