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技术在中学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蒋武
榆林市第一中学分校 7190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移动学习技术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新兴学习方式,正悄然走进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中学物理学科承载着传递抽象物理规律、培养逻辑思维的重任,学生在学习中常因知识的抽象性陷入理解困境。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移动学习技术自带便捷、互动、个性化的特质,如同为中学物理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既带来了突破困境的机遇,也伴随着需要探索的挑战。如何让移动学习技术真正融入中学物理课堂,释放其育人价值,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者满心关切的焦点。
1 移动学习技术的概述
移动学习技术是数字化学习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星,它依托轻便的移动通信设备与覆盖广泛的无线网络,温柔地打破了传统学习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束缚,让学习者能随时随地拥抱知识的滋养。其核心魅力在于将学习内容与移动终端紧密相连,通过开发适配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学习应用,为学习者呈现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 无论是系统的在线课程、鲜活的电子书籍,还是生动的教学视频,都能触手可及。学习者可以循着自己的节奏与需求,自由挑选学习内容,在个性化的学习旅程中收获成长。
2 移动学习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移动学习资源如同繁花般遍布各个学科领域,可质量却如同参差不齐的果实,让人欢喜也让人忧。一方面,由于缺乏严谨的审核机制,大量未经专业筛选的学习内容涌入市场,这些内容或许存在知识错误、表述模糊、逻辑混乱的问题,学习者在其中艰难探寻有效信息,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可能被错误知识误导,挫伤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部分资源为吸引眼球,过度追求娱乐化与形式化,将知识的系统性与深度抛诸脑后,让学习沦为表面的“热闹”,难以真正滋养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2.2 学习效果难以保障
移动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虽为学习者带来了便捷,却也给学习效果的保障埋下了隐患。没有教师实时的陪伴与监督,学习者很容易被外界干扰 ——一条消息、一个弹窗,都可能让注意力偏离学习轨道,导致学习进度拖延;更让人揪心的是,移动学习缺少传统课堂中师生互动、同伴交流的温暖氛围,学习者遇到难题时,难以及时获得帮助与支持,孤独感与挫败感悄然滋生,渐渐消磨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解决对策
3.1 建立严格资源审核与评估体系
要破解移动学习资源质量的难题,就需要搭建一套全面且严谨的资源审核与评估体系,为学习者把好“质量关”。首先,组建由教育专家、行业权威、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审核团队,从知识准确性、逻辑完整性、呈现合理性等多维度细致审查每一份资源 —— 确保知识符合学科标准,杜绝错误信息;确保结构条理清晰,便于理解掌握。同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根据学习者反馈与教学实践,持续优化资源质量,让每一份资源都能真正服务于学习。
3.2 强化学习过程监督与互动支持
为守护移动学习的效果,需要用“监督”与“互动”为学习者保驾护航。一方面,借助移动学习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轨迹 —
记录学习时长、追踪学习进度、分析答题正确率,从数据中读懂他们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针对性指导,让学习者感受到“隐形的陪伴”;另一方面,丰富互动渠道,除了传统的在线讨论区,增设实时语音、视频交流功能,让学习者能随时与教师、同伴沟通,遇到难题时有人答疑,收获进步时有人分享,让移动学习不再孤单。
3.3 提升技术兼容性与优化网络保障
要攻克技术与网络的难关,需要从“适配”与“保障”两方面发力。在技术适配上,学习应用开发团队主动与设备厂商合作,深入了解不同设备的特性,采用跨平台开发技术,让应用能在多种设备、系统上稳定运行;定期更新维护应用,修复漏洞、优化性能,给学习者流畅的使用体验。在网络保障上,学校可联合网络运营商,优化校园及周边网络覆盖,提升网络稳定性;同时,开发离线学习功能,让学习者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缓存资源、继续学习,彻底打破网络的束缚。
3.4 加强学习者数字素养培训
学习者的数字素养,是移动学习效果的关键支撑,因此加强数字素养培训意义深远。学校与教育机构可将数字素养课程融入教学体系,从基础的设备操作、信息检索教起,逐步培养学习者筛选优质资源、评估信息价值、高效利用技术的能力。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趣味实践活动,让学习者读懂移动学习的优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设线上培训课程与讲座,为不同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搭建在线学习社区,鼓励大家分享学习经验、交流技巧,在互助中提升数字素养,从容拥抱移动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在本次对移动学习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融合的探索中,我们满怀热忱地挖掘了这一新兴技术赋能传统物理教学的多元路径,也收获了诸多温暖而珍贵的成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移动学习技术如同为中学物理课堂注入了一汪清泉 —— 生动逼真的实验模拟动画,让抽象的力学原理变得可感可知;直观形象的现象展示视频,让复杂的电磁知识不再晦涩难懂。这些丰富的资源不仅让物理知识触手可及,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让中学物理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SAMR 模型与 G-TPCK 框架对当前地理教育技术应用的启示 [J]. 张鹏韬 ;Lynn Moorman. 地理教学 ,2018(21)
[2]“互联网 + 教育”的变革路径 [J]. 余胜泉 ; 王阿习 .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