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县文化馆音乐辅导工作对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作者

许久富

吉林省通榆县文化馆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实施的双重背景下,基层文化馆的职能已从传统的“文化输送”向“素养培育”转型。该县文化馆自2019 年起,将音乐辅导作为突破点,通过课程体系化、服务流动化、活动品牌化的创新实践,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音乐素养培育网络。数据显示,2023年通榆县群众音乐活动参与率达 38.2%,较 2019 年提升 21 个百分点,中老年群体艺术培训满意度达 91%。本文以通榆县文化馆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音乐辅导工作的实践样态与发展瓶颈,探索基层文化机构以艺术普及促进群众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音乐辅导工作的现实瓶颈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通榆县文化馆的音乐辅导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制约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深度与广度,课程设置存在“重普及、轻进阶”倾向,进阶课程仅占总量的 18%,无法满足 35-45 岁中青年群体对编曲创作、音乐治疗等细分领域的需求。农村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距县城 50 公里以上的村屯服务触达率仅为 38% ,如包拉温都蒙古族乡因交通不便,年均辅导仅 2场次,远低于县城周边乡镇的12 场次。专业音乐师资存在“量少质不均”问题,现有 8 名专职教师中,仅 3 人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且多擅长声乐教学,器乐类尤其是西洋乐器教师缺口达 70% 。教学设备老化严重,30% 的乐器使用超 5 年,其中电钢琴有12 台存在音色失真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农村辅导点平均仅配备1 套音响设备,无法满足多人同时训练需求。尚未建立专属线上教学平台,仅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活动通知,线上资源供给为空白。对比省内先进地区,如长春宽城区文化馆已实现“直播教学 + 云端排练”常态化,通榆县的数字化服务覆盖率不足15%,无法满足农村留守群体、务工人员的远程学习需求。

二、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的优化策略

1. 构建精准化服务体系

每季度开展“线上问卷(覆盖 80% 社区) + 线下座谈会(每乡镇 2 场)”的需求调研,建立包含年龄、职业、基础水平、兴趣偏好的群众文化需求数据库。针对青少年增设“流行音乐创作工作坊”(配备 MIDI 制作设备),为中老年开设“戏曲唱腔融合班”(结合评剧、东北大鼓元素),为农村群众设计“田间地头小合唱”等轻量化课程,实现“千人千面”的精准供给。在 12 个乡镇文化站设立标准化“音乐辅导站”,配备便携式电子琴、移动音响、谱架等设备(每站投入约 5 万元),由“蒲公英小分队”实行“每月 2 次驻点 +1 次巡回”的服务模式。针对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等偏远地区,开通“音乐流动服务车”,每周三、六定时下乡,采用“车载舞台 + 移动教室”形式,解决交通障碍;与农村电商服务站合作建立“音乐教材代取点”,方便群众获取学习资料。

2. 拓展多元化实践路径

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初级班学员参与社区“音乐快闪”(每月 1 场),进阶班学员参演“乡村音乐厅”季度展演,骨干学员纳入“通榆县群众艺术团”参与县域巡演。参考大连高新区经验,引入“音乐素养积分制”,学员通过考勤、展演、志愿服务积累积分,可兑换乐器租赁、大师课名额等权益,2024 年试点期间参与率提升 27%。2024 年启动“云端文化馆”建设,开发微信小程序包含三大模块: ① 课程库(上传 50 节乐理微课、30 套乐器教学视频);② 云端排练室(支持 8 人同时在线合唱,配备 AI 音准纠正功能); ③ 活动预约系统(实现课程、设备、场地的一键预约)。计划首年实现线上服务覆盖 1.2 万人次,重点解决农村留守群体的学习需求。

3. 构建协同化支撑网络

构建“三位一体”师资体系: ① 编制内:争取县财政支持新增 2 名编制,重点引进作曲、指挥专业人才;②外聘:与吉林艺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选派 6 名音乐专业实习生驻馆教学,支付每人每月 2000 元生活补贴; ③ 志愿者:招募返乡音乐教师、高校学生组成“乡音志愿者队”,通过“服务时长兑换教学资源”的激励机制,年均新增教学力量 12 人次,2024 年计划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400 人。推行“1+N”合作模式: ① 与教育局共建“美育共建基地”,在5 所中小学开设每周1 节的文化馆特色音乐课,2023 年覆盖学生1800 人;②与卫健委合作开发“音乐疗愈课”,针对高血压、轻度抑郁的老年人设计“舒缓音乐训练方案”,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季度健康评估,试点显示参与者焦虑指数下降 22% ; ③ 与文旅局联动,将音乐辅导与乡村旅游结合,在向海景区设立“草原音乐厅”,培训村民组成表演队,年均接待游客演出 60 场次。申请省级文化专项资金 80 万元,更新电钢琴 30 台、二胡 20 把、架子鼓 5 套,建立“乐器共享池”实行全县统筹调配,乡镇借用率提升至85%。推行“学员评教”制度,每月通过小程序收集满意度评分(满分 10 分),连续两月低于 7 分的教师暂停授课并参加进修,2023 年教学质量平均得分从7.2 分提升至8.5 分。

4. 完善长效化发展生态

建立“政府主导 + 社会参与”的资金池: ① 争取县财政将音乐辅导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逐年增长 10% ; ② 引入“企业冠名 + 文化回报”模式,如与本地种业公司合作赞助“丰收合唱节”,企业获得品牌展示权,2023 年吸引社会资金 28 万元; ③ 设立“乡贤文化基金”,鼓励在外人士捐赠乐器设备,已收到电子琴15 台、音响8 套。构建“三维度九指标”评估模型: ① 参与度(课程出勤率、活动参与率、线上访问量); ② 技能提升(音准测试通过率、乐器演奏等级、创作作品数量); ③ 文化认同(地域音乐认知度、社群活动参与度、文化自信评分)。每半年由第三方机构(如白城师范学院文旅学院)开展评估,形成《群众文化素养提升白皮书》,作为课程调整依据。

总之,通榆县文化馆的音乐辅导实践印证了基层文化机构在群众素养培育中的核心作用——其价值不仅在于音乐技能的传授,更在于通过艺术实践构建文化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从发展路径看,需完成从“活动式开展”向“体系化建设”的转型,重点突破数字化赋能与城乡均衡两大瓶颈。

参考文献

[1]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Z].2022.

[2] 通榆县人民政府。通榆县“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Z].2021.

[3] 吉林省文旅厅.“强基工程”文艺志愿服务实施方案[EB/OL].2023.

[4] 通榆县文化馆 .2019-2023 年度公共文化服务年报 [R].2024.

[5] 王颖。基层文化馆音乐辅导的实践路径与优化策略 [J]. 中国文化馆,2022(5):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