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数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作者

韩玉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 841000

引言

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强调对数学活动过程的体验与反思”。这一理念对评价体系的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初中数学作为学生数理思维构建的关键阶段,其评价体系不仅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体现学生的问题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核心素养。然而,当前评价实践中,教师依然倾向于采用标准化测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忽视了对学生探究过程、情感态度、合作表现等多维度的考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是实现数学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系统探讨初中数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与实施策略,并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展示其实效。

一、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价值

新课标倡导的“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有更全面、动态的认知,这就需要评价工具能涵盖认知、过程、情感等多个维度。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指出,教育评价应覆盖知识、技能与情感三个层面,促使学生在理解、应用、分析、创造等层级均得到锻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转向了对“学习过程”的高度关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已无法满足育人需求。多元评价可以弥补传统测验的局限,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推动“教—学—评”一体化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多元评价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水平,掌握其逻辑推理与建模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精准反馈。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多元评价能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传统笔试往往偏重记忆与运算,对形象思维、空间感知、表达能力的考察严重不足,不利于数学学习的全面性。通过引入课堂观察、项目评价、学习任务单、口头表达、学习档案等方式,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评价方式还可借助数字工具拓展表现形式,如电子作品、动态建模展示、在线互动问答等,进一步拓展评价维度。

二、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分类设计

构建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首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导向,确保评价目标对准数学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在数学课程中,应关注学生在知识建构、问题解决、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而非仅限于试题得分。评价内容要体现“全方位”“全过程”和“多角度”,覆盖认知过程、数学表达、合作交流和应用实践等方面。构建体系时,还需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避免评价压力转化为新的负担。

从评价类型来看,体系应包含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自我评价三大板块。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监控与即时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可通过随堂提问、任务完成、展示交流、小组活动等形式记录学生学习表现。终结性评价依然不可缺失,它能对阶段性学习成果作出判断,但应改革出题方式,更加注重开放性与探究性。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则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社会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可通过“数学学习成长记录册”等工具,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路径、评价学习成效与设定发展目标。

三、一次函数教学中的多元评价实践设计

以人教版教材中的“一次函数”一章为例,该部分内容既涉及函数概念的抽象理解,也包含图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区域。在传统教学中,函数图像理解常被简化为识图与描点,而忽略了其数量关系与现实问题建模的价值。因此在多元评价体系中,应将对学生函数理解过程的观察作为重点。

在一次函数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可体现在引导学生通过表格、图像、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函数关系,如“根据题干绘制函数图像并解释其变化趋势”。教师通过课堂巡回观察学生作业草图,及时发现其是否能准确识别函数的变量间关系。课后评价中引入“函数生活化任务”,如“设计一张模拟地铁票价与行程距离的函数图”,既考察学生的建模能力,也考查其数学表达与推理过程。在终结性评价方面,则采用情境题、非选择题与图像解读题结合的方式,提升试题的开放度与思维深度。同时设定“同伴互评环节”,学生之间对彼此函数建模思路提出建议,增强其对函数结构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构建真实的问题探讨氛围。整个过程中,评价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生成”与“表达展现”展开,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协同式反馈机制。

四、多元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调适策略

在推进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面临的难题是时间分配与工作负担增加。由于形成性评价需持续关注学生表现并进行个性化反馈,这对教师的专业判断力和备课精度提出更高要求。部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仍倾向于回归传统的统一测验方式,原因既有工具匮乏,也有教学任务繁重所致,最终导致评价形式难以落地。为此,应通过校本教研提升教师对多元评价理念与方法的理解,结合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培训,在实际案例中深化对技术的掌握,增强实施能力。

此外,学生与家长的评价观念也是重要障碍。在长期应试文化影响下,家长更看重考试成绩,学生也更习惯以分数判断学习优劣,甚至形成“评价即选拔”的印象。因此,应加强家校沟通,明确多元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支持作用,强调其在激发学习动力与提升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应在学生中推行评价素养教育,使其理解过程性表现的价值。教师还可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评价数据可视化系统,将学生表现转化为图示反馈,如成长曲线、能力雷达图等,使家长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学习过程与成果,逐步建立对科学评价的认同。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的评价体系应转向多元、发展、过程导向。通过构建涵盖认知理解、过程参与与实际应用的多元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的评价实践表明,多元评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策略的优化与调整。未来的评价改革应进一步强化教师评价能力培训,优化教学设计支持系统,同时推动学生评价素养的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修文 . 新课标背景下多元化评价理念融入初中数学学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49):80-83.

[2] 王宁 , 喻宁波 , 李恒训 .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多元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4,(48):74-77.

[3] 左鹏飞 . 新课标视角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2025,(1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