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赋能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研究
王可荣
福清市城关小学 福建福州 350300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老难题”与“新机遇”
习作教学是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却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学。尽管新课改不断推进,但传统习作教学的问题仍未解决:命题脱离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兴趣低迷,视写作为负担;学生观察与积累不足,写作时思路枯竭;班级授课制下,教师难以对数十名学生进行精准个性化指导;批改反馈工作量大、周期长,评语笼统,学生修改动力与方向不足。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机遇。AI 在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方面的能力,能与问题导向学习模式深度融合,为重构习作教学流程、解决教学困境提供技术支撑与新思路。本研究旨在探索AI 如何赋能问题导向的习作教学,推动其创新发展。
二、问题核心:小学习作教学的四大“病灶”
1. 兴趣驱动力不足:写作任务多来自教材或教师安排,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和表达需求脱节。这种被动写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导致“为文造情”。2. 素材储备短缺:写作需以阅读和生活观察为基础,但小学生生活范围有限,且缺乏主动积累的意识与方法,最终导致写作内容干瘪、思想浅薄。3. 过程指导粗略:教师的指导多集中在写作前的泛泛讲解和写作后的笼统批改,对学生写作中选材、组织语言、修改等具体难题,缺乏及时、细致的个性化帮助。4. 评价反馈滞后:传统作文批改耗时久、反馈慢,等学生拿到批改结果时,写作热情已消退,修改多为被动应付。评价以分数和等级为主,缺少对写作过程的具体分析与建设性建议。
三、破局之道:AI 与问题导向学习的协同作用
问题导向学习模式为习作教学提供了新方向,它通过创设真实、复杂且有意义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自然产生表达需求,提升写作能力。而AI 技术的加入,让这一模式的优势更突出。
1.AI 助力创设“真问题”情境:AI 可借助 VR/AR 技术、推送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构建沉浸式问题情境。例如,将“我的家乡”命题转化为“作为家乡文化小使者,为外地游客制作旅游推文”,AI 提供家乡风景、美食等影像资料,增强问题真实性与代入感。2.AI 提供“海量素材”与“灵感”:面对驱动性问题,学生可通过AI 智能搜索引擎、专题知识库快速获取信息,拓宽知识视野。AI 写作助手还能根据关键词生成思维导图、提供写作角度示例和优质范文片段,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3.AI 充当“全过程”个性化教练:在构思阶段,AI 通过智能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起草阶段,实时推荐词汇、优化句式、纠正语法;修改阶段,分析段落逻辑、内容相关性与情感充沛度。相当于为每个学生配备“一对一”辅导老师,实现个性化指导。4.AI 实现“多维度”即时评价:AI 辅助评价系统能快速完成字词、语法等基础批改,生成词汇丰富度、句子复杂度等数据分析报告,减轻教师负担。同时,即时反馈让学生及时修改,教师则依据学情数据,聚焦思想深度、结构创新等方面进行高阶指导,形成“人机协同”的评价模式。
四、实践路径:构建AI 赋能下问题导向习作教学的四步模式
1.“ AI+ 情境创设”,提出驱动性问题:教师利用 AI 资源设计蕴含写作任务的真实项目,如“为校园濒危植物撰写保护倡议书”、“分析班级阅读数据并向校长提出建立班级图书角的建议”。
2.“ AI+ 探究协作”,搜集处理信息:学生小组利用 AI 工具搜集、整理、分析信息,AI 推荐相关资源,智能思维导图工具辅助梳理思路,形成写作纲要。
3.“AI+ 个性写作”,起草修改完善:学生独立创作,AI 写作助手提供实时词汇、句式、语法支持,并初步评估内容逻辑,记录写作过程数据(如修改次数、耗时等)。
4.“ AI+ 人机评析”,反馈发布反思:AI 完成初评并生成学情报告;教师基于报告进行精准讲评与个别辅导;学生可进行AI 辅助下的同伴互评;最终作品可通过AI 平台进行多样化展示(如生成音频、电子文集)。
五、冷思考与前瞻:规避风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AI 赋能教学并非万能,需保持清醒的审思:
1. 捍卫思维深度,警惕技术依赖:必须明确 AI 是“辅助者”而非“写作者”。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AI 的工具价值在于降低技术性难度、激发灵感,而非替代思考过程和情感表达。要设置“无 AI 介入”的纯原创写作环节,守护创作的纯粹性与思维深度。2. 强化教师主导,彰显人文温度:AI 无法理解学生文字背后鲜活的生命故事和情感波动。教师的鼓励、点拨、关爱和人格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发挥更高价值的人文引领作用。3. 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教育公平:需关注学生写作隐私数据的保护,选择合规的教育科技产品。同时,要努力缩小校际、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师生。
结论:AI 赋能下以问题为导向的习作教学,是极具潜力的教学范式变革。它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小学习作教学中兴趣、素材、指导、评价四大难题,将写作还原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与思维过程,提升教学科学性与实效性。未来,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适应变化,提升自身素养,合理运用技术,在人机协同中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适应未来的表达者与思考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祝智庭,胡姣.《教育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场景》. 电化教育研究,2021.
[3]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 王陆,张敏霞 .《智能教育背景下学习行为分析研究综述》. 现代教育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