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人文视域下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语义化重构与可视化呈现研究

作者

苏醒

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

1 引言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 是计算 融合的新兴领域,正深刻地改变着人文知识的产生 传播 可视化)解决人文研究问题,开拓新的研 资源(图书、手稿、舆图、图 仍以 MARC(机读目录 “数据孤岛”。这些数 络关系,构成了数字人 与关联,极大地限制 打破数据壁垒,构建 现从 “数据仓储 到 聚焦于“语义化重 期为 馆赋能数字人文研究,实现 自 值重塑提供系统 决方

2 数字人文与语义化重构的理论基础

数字人文与语义化重构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通过数字技术与语义化手段对人文资源进行逻辑化描述与智能化处理,从而实现知识挖掘与价值提升。

2.1 数字人文的理论基础

数字人文是将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涵盖信息技术、人文学科及两者的交叉融合。数字人文不仅关注数字技术在人文研究中的应用,还致力于推动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

2.1.1 技术基础

数字人文的技术基础包括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机器学习等。这些技术为人文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使得大规模文本分析、数据可视化和知识发现成为可能。例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古籍文本进行分词与情感分析,从而揭示文本中的隐含信息。

2.1.2 人文学科基础

人文学科为数字人文提供了研究对象与理论框架。例如,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学科中的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等方法,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将这些传统研究方法扩展到数字化环境中,从而提升了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2.1.3 跨学科融合

数字人文的核心在于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通过跨学科合作,数字人文能够从技术层面解决人文学科中的复杂问题,同时从人文学科视角为技术发展提供方向。例如,在古籍数字化项目中,数字人文结合文本挖掘与历史研究,实现了对古籍内容的深度挖掘与展示。

2.2 语义化重构的理论基础

语义化重构是指通过逻辑化描述与语义标记,将非结构化或弱结构化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语义化的形式,使其具备机器可读性与智能化处理能力。

2.2.1 本体论

本体论是语义化重构的核心理论之一,其通过定义实体、属性及其关系,构建领域知识的结构化模型。例如,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可以通过本体定义“书籍”“作者”“出版年份”等实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逻辑化组织。

2.2.2 语义网技术

语义网技术是语义化重构的重要支撑,其通过 RDF(资源描述框架)、OWL(Web 本体语言)等技术,实现数据的语义化描述与关联。例如,通过 RDF 三元组(主语 - 谓语 - 宾语)的形式,可以将“《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表示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从而便于机器理解与处理。

2.2.3 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是语义化重构的基础,其通过统一的数据格式与规范,确保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够兼容与融合。例如,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可以采用 MARC(机读目录)或 Dublin Core(都柏林核心)等标准,对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从而提升数据的互操作性。

2.3 数字人文与语义化重构的内在联系

数字人文与语义化重构在理论基础和应用场景上具有紧密的联系。数字人文为语义化重构提供了应用场景与研究需求,而语义化重构则为数字人文提供了技术支撑。语义化重构通过本体论、语义网技术和数据标准化,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在数字人文项目中,语义化重构能够将古籍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从而支持文本挖掘与知识发现。同时,数字人文又为语义化重构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数字人文通过语义化重构,实现了馆藏资源的逻辑化组织与智能化检索,从而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数字人文与语义化重构的结合,推动了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通过语义化重构,人文学科研究从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向数据驱动的定量分析,从而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

3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语义化重构路径

3.1 整合框架构建: 深度标注与语义化重

3.1.1 数据深度标注——知识的粒度化解构深度标注是框架的基础,其目标是将非结构化的资源内容转化为结构化的知识单元。

(1)标注对象:从描述整份资源转向标注资源内部的具体实体(Entity),如人物、地点、机构、历史事件、作品、概念等。

(2)标注方法:采用“人机协同”的混合模式。①自动化预处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如命名实体识别(NER)、关系抽取(RE),对文本资源进行批量预标注;利用计算机视觉(CV)技术对图像资源进行目标检测、场景分类与OCR 文字识别。②专家校验与深化:领域专家(图书馆员、研究员)通过专业标注平台(如Recogito)对自动化结果进行校对、修正,并添加机器难以识别的隐含语义关系(如情感倾向、因果关系等),确保标注的准确性与深度。

3.1.2 语义化重构——知识的关联化重构

语义化重构是指利用语义网技术,为馆藏资源中的数据赋予明确的、机器可处理的含义,从而实现数据间的智能关联与推理。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数据的“是什么”(What)和“关系如何”(How)的问题。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

(1)语义网:由蒂姆·伯纳斯 - 李提出,其愿景是构建一个“数据之网”(Web of Data),让网络上的信息不仅可供人阅读,也能被机器理解和处理。W3C 制定的RDF(资源描述框架)、RDFS(RDF Schema)和OWL(Web本体语言)是其核心技术标准。

(2)本体:本体是“概念体系的显式、形式化规范说明”。在图书馆领域,构建领域本体(如“古籍本体”、“人物关系本体”)是语义化重构的关键步骤。它定义了特定领域内的核心概念、概念间的层次关系(如“鲁迅”是“作家”的子类)以及属性关系(如“鲁迅”“创作了”“《阿 Q 正传》”),为数据的关联提供了统一的“词汇表”和“语法规则”。

(3)关联数据:作为实现语义网的最佳实践,关联数据强调使用 RDF 模型发布数据,并通过 URI(统一资源标识符)为每个实体(如一本书、一个人)提供唯一的、可解引用的标识,从而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像网页一样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全局性的知识图谱。

3.2 核心路径:馆藏资源语义化重构的实现框架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语义化重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可构建一个“数据层- 语义层- 应用层”的三层模型。

3.2.1 数据层:多源异构数据的汇聚与清洗

数据层是语义化重构的基础。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多样,包括 : ①结构化数据 :MARC 书目记录、读者信息等。②半结构化数据 :XML/TEI 编码的古籍全文、HTML 格式的网页资源等。③非结构化数据 : 大量未经编码的数字全文、图像、音视频资源。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ETL(抽取、转换、加载):

(1) 数据抽取 : 通过 API 接口、数据库直连、网络爬虫等方式,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特色数据库、外部开放数据源(如维基数据、DBpedia)中获取原始数据。

(2) 数据清洗与转换 : 对抽取的数据进行去重、纠错、格式统一等处理。特别是将 MARC 等传统格式数据,通过映射规则,转换为符合语义网标准的RDF 三元组(主语- 谓语- 宾语)形式。例如,将MARC 字段中的 4100 字段(主要作者)”转换为 < 图书 URI> < 作者 URI>。

3.2.2 语义层:知识本体构建与实体关联 语义层是整个框架的核心,负责为数据赋予“灵魂”

(1) 本体构建。

(2) 复用与扩展: 优先复用国际成熟的通用本体(如FOAF 用于描述人物关系,Dublin Core Terms 用于描述文献元数据)和领域本体(如 CIDOC-CRM 用于文化遗产领域描述)。在此基础上,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和研究需求,进行本地化扩展,定义特有的概念和关系。

(3) 领域专家参与: 本体构建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知识建模过程,必须邀请学科专家、图书馆员共同参与,确保本体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4) 实体识别与链接:①命名实体识别 :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从非结构化的全文数据中自动识别出人名、地名、机构名、时间等关键实体。②实体消歧与链接 : 将识别出的实体与知识库中的唯一 URI 进行匹配和链接。例如,将文本中出现的“鲁迅”统一链接到 http://viaf.org/viaf/94240639(VIAF 中的鲁迅规范记录)。这一步是实现数据关联的关键,能有效解决同名异人、同人异名等问题。

(5) 关联数据发布 : 将构建好的 RDF 数据通过 SPARQL 端点进行发布,使其能被机器程序查询和调用,真正融入全球数据网络。

3.2.3 应用层:基于语义数据的创新服务

语义化重构的最终目的是支撑上层应用。图书馆可以基于丰富的语义数据,开发面向数字人文的创新服务:(1) 语义检索系统 : 用户不再局限于关键词,可以直接查询实体及其关系,如“查找所有与‘五四运动相关的、由‘北京大学’学者撰写的‘哲学’类著作”。

(2) 知识图谱平台: 作为底层知识引擎,为各类可视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 智能推荐系统: 基于用户的研究兴趣和文献间的语义关联,提供精准的“知识”推荐,而非简单的“文献”推荐。(4) 数字学术出版平台 : 支持学者在发布研究成果时,直接链接到图书馆馆藏的原始文献或相关实体,形成可交互、可验证的“原生数字”学术成果。

4 可视化呈现的形式与应用

如果说语义化重构是“内功”,那么可视化呈现就是将内功外化于形的“招式”。它将抽象的、复杂的语义网络,转化为直观的、可交互的图形界面,极大地降低了人文研究者探索数据的认知门槛。可视化表达是框架价值的最终体现,是连接后台知识网络与前台用户认知的桥梁。

4.1 主要的可视化呈现形式

4.1.1 知识图谱可视化

表现形式:以“节点- 边”图的形式,将知识实体(人物、文献、事件等)作为节点,将实体间的关系(如“师生关系”、“引用关系”、“发生于”)作为边进行绘制。

应用场景:展示学术社群网络、家族谱系、思想传承脉络等。例如,斯坦福大学“Mapping the Republicof Letters”项目,通过可视化18 世纪欧洲学者间的通信网络,直观揭示了知识传播的地理路径与中心节点。4.1.2 时空信息可视化

表现形式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时间轴技术,在地图上展示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并支持时间维度的动态播放。

应用场景:再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作家的行旅路线、文献的传播流布等。例如,将馆藏的方志、游记、地图等资源进行语义化,在 GIS 平台上构建一个“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用户可以直观地看到某一历史时期特定区域的文化、经济变迁。

4.1.3 文本挖掘可视化

表现形式:包括词云(展示高频主题)、主题模型演化图(展示主题随时间的变化)、共现网络图(展示词语间的关联性)等。

应用场景:对馆藏的古籍、档案、报刊等大规模文本语料进行远距离阅读,快速把握文献集的整体主题、情感倾向和概念变迁。例如,通过分析百年馆藏报纸,可视化“科学”、“民主”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和语境演变,以量化数据支撑思想史研究。

4.1.4 图像与多媒体可视化

表现形式:对图像资源进行特征提取和聚类,形成风格相似的图像集合;对音视频资源进行语音转写和情感分析,生成情绪波动曲线等。

应用场景:艺术史研究中的风格流派分析、口述史中的情感研究等。

5 结论

数字人文的兴起为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通过对馆藏资源进行语义化重构,图书馆能够打破传统数据组织的桎梏,将沉睡的文献资源激活为相互关联、动态生长的“活”知识网络。而可视化呈现则如同为这个知识网络安装了一扇“窗户”,让人文学者能够直观地洞察数据背后的宏观模式与深层关联,从而催生新的研究范式与知识发现。不仅优化了后台的资源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升了前台的用户体验,使图书馆的服务从“提供信息”升级为“赋能发现”。未来的图书馆,将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藏经阁”,而是一个集数据策展、知识计算、智能发现、协同创新于一体的“数字人文智慧中枢”,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王晓光 . 数字人文: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新范式 . 中国图书馆学报 , 2016,42(4), 17-29.

] 夏翠娟 . 面向数字人文的图书馆关联数据应用研究 . 图书情报工作 , 2019,63(10), 13-21.

[3] 彭华杰. 数字人文: 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一道风景线——评《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实现模式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39(12):36-38.

[4] 王晓光. " 数字人文" 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服务转型:挑战与机遇.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9, 45(5):4-17.

[5] 王传清. 超网络视域下数字资源聚合研究[D]. 吉林省: 吉林大学,2015.

[6] 周清清.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图书影响力评价研究[D]. 江苏省: 南京理工大学,2018.

[7] 刘佳丽. 面向交互式定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D]. 黑龙江省: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