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让幼小衔接向更深处漫溯

作者

干存惠

天长市广陵小学 239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中新增了“学段衔接”内容,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同时,在课程实施这一部分,还强调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024 年秋季学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教育部 9 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鲜明标志,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要求“传承优秀汉字文化。培养学生了解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感知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逐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在新修订统编教材使用背景下,如何真正发挥汉字育人价值,推动语文课程高质量实施,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一线教师共同面临的重要挑战。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强调引导学生对所学汉字进行梳理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加深对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认识,发展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如何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过渡期间,科学地进行识字教学,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谈一谈我们的做法和设想。

一、开发入学适应课程,让幼小衔接“落地生根”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还不能完全适应真正的学习活动。他们的专注力有限,课堂教学形式从幼儿园的以游戏化活动课程为主转变为以课堂教育为主,学习方式的转变导致了这一阶段的学生产生了入学不适应。同时,学生还面临着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为此,我们开发了一年级入学校本课程《“小茉莉”成长手册》,首先从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通过勇夺争星榜、观看36 个字等汉字起源的相关视频,增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探究性学习中消除他们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每位学生进行学前识字量的分析,并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平均识字量的评估,做到重点关注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幼小联合研修,让识字教学衔接“有度”

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在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更新是保障幼小衔接能够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学校和学区内幼儿园共同成立了“幼小双向衔接工作小组”,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开设主题月活动,希望在在此基础上能分层次、趣味化地构建小学一年级的“桥梁识字课程”。例如,在多次观摩了幼儿园大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幼儿大班游戏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生字教学以画笔画字、送信小游戏、创意姓名画、说说姓名游戏等游戏形式来丰富识字教学形式。从而避免小学教师在识字教学时闭门造车、衔接“无度”。

三、创设识字复现型环境,让汉字“出镜率”有效提升

“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堂”。孩子的识字活动应还原到真实的情境中,让语文识字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展开。为此,我们试图让汉字以词卡、名称便签的形式在教室里和家中相应物品旁随处可见,大大提升它们在孩子们眼中的“出镜率”。例如:在窗帘、书柜、钟表旁相应地贴上它们的名字,让学生们适时地指一指,认一认。再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同学之间还不熟悉,我们让家长帮忙制作名片,写上孩子的名字和爱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加快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在学习《姓氏歌》时,学生感觉更亲切好玩,因为这些字就在他们身边。

借助多样化学习活动,让言语素养综合发展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我们有意识地正面引导、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空间。2022 年版课标中“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提到的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就是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创设有关联的实践活动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发展。如:一年级上册及下册语文园地六中的“展示台”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即提供了生活识字的多种渠道。教学本单元学习开始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学生,留心上下学路上所见的招牌和食品包装袋上的标签,让学生把这些生字记下来或剪贴下来,做成一张张童趣盎然的“识字小报”,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识字。再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字词句运用”部分,首次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组词来识字。我们可以借机创设“亮一亮,我的汉字小发现”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利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识字。如在教学《秋天》这一课里的“树”这个字时,我们试着让学生说说认识哪些树,在拓展中加深理解。

五、深入挖掘汉字内涵,让识字教学富于形象性

幼小衔接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如果一味枯燥地讲解生字,势必影响学生识字的兴趣。为缓解学习的强度,让一年级学生更好适应学习,我们在课堂中通过“生字运动操”“笔画口令操”等方式放松学生心情,延续学习动力。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耳目》这一课中,第一部分是学习 5个和身体部位有关的汉字,第二部分提供了与身体部位有关的两句俗语。在教学本课时,我们结合学校幼小衔接适应性课程《走进我们的班级》《一起来运动》,创设“我是小小运动员”的情境体验,通过体验学习,在猜一猜、听一听、动一动中识记“口、耳、目”等生字,学得新本领。

六、分类强化识字教学,让识字基础夯实有力

统编教材低年级的识字内容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板块: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其中,集中识字法可以在识字单元和“识字加油站”中进行。而对于课文部分的生字,尽量还是要做到随文识字。识字必须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习得,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具体的生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在简单的单字基础上,用熟字带生字、字族识字法、抓住同音字等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教学。

七、搭建阅读桥梁,让课外阅读丰润语言与生活

以阅读为纽带打通幼小语言学习壁垒。比如,精选图文并茂的绘本、童话等读物,如《猜猜我有多爱你》《不一样的卡梅拉》《青蛙和蟾蜍》《小猪唏哩呼噜》,通过“图书漂流”“亲子共读打卡”等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可开展“一句话书评”“绘本故事画”等直观表达活动,引导孩子从画面阅读过渡到文字理解。鼓励每天固定 20 分钟“大声朗读”, 通过书中多元场景拓宽认知边界,让课外阅读成为滋养语言能力与生命体验的源头活水。

总之,幼小衔接阶段的识字教学,在提高学生入学适应性的基础上,应充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改变小学教师知识讲授型课堂教学模式,努力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丰富识字教学形式,创新识字教学样态,努力培养儿童综合识字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低年级语文这样教》,上海教育出版社,曹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