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质疑、探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
朱永生 罗钦鸿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激发问题意识,引导他们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所提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就需要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进而形成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素养。
以下就是我们在教学《琵琶行》时师生共同完成的质疑探究内容。
质疑一:古人送别怎么会在晚上?(浔阳江头夜送客)
探究:古人送别白天居多,傍晚送别较少,但的确有!傍晚送别有山路,如:“纷纷暮雪下辕门……山回路转不见君”、“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傍晚送别水路居多,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
傍晚送别的原因可能有:傍晚送别走山路,客人要去的地方应该比较近。水路送别,前提是有能通航的河流,一般水流不是很急,还常常选择有月亮的日子(月落乌啼霜满天、唯见江心秋月白);其次夜晚乘船,节省了时间,还节约了钱,不用去住旅店,在船上睡一晚上(夜半钟声到客船、今宵酒醒何处),早晨起来,船已经到了另一个地方(杨柳岸,晓风残月)。
质疑二:“犹抱琵琶半遮面”,几乎所有资料都解释为体现了琵琶女羞怯、羞涩等。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是走红的艺人,中年后嫁为商人妇,经历了人间辛酸的中年已婚女人会象小姑娘一样害羞胆怯吗?
(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思考讨论探究后,答案五花八门)
探究1 :不能简单粗暴地下个“羞怯”结论。从“千呼万唤始出来”来看,琵琶女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也可以看出她的出场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出场的表情可以看出他是有无尽的苦水需要倾述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犹豫、迟疑、勉强、矛盾、酸楚的表现。如何面对这不速之客,是直面邀请,还是不为所动?是敷衍表演,还是精心演奏?是弹奏了事,还是再坦诚交流?探究2 :不赞成用“羞怯”去解读琵琶女的形象,可能用“矜持”会更好。“羞怯”是羞涩胆怯的意思,一般用在小孩身上;“矜持”是拘谨、拘束之意,没有了腼腆、羞涩的意味,符合成年人的表现,也符合琵琶女当时的心情。琵琶女的“矜持”体现在一个动词“遮”上。古代的礼节需要她“遮”,女子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更何况是在一个人独守空船的时候;自己衰老的容颜、落魄的现实、凄凉的处境,要靠“遮”来掩饰;无亲无故的孤零之悲、嫁重利轻别离月余未归的冷漠丈夫后的情感之苦,要靠“遮”来掩饰;盛情难却、见与不见的矛盾心理,要靠“遮”来掩饰……
探究 3 :“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应片面或者狭隘地理解为“羞怯”,这应该是一幅极具含蓄美、神秘美的画!一种温婉朦胧的美!是文学艺术特有的遐想美!诗人先闻其声,而后才见其人,能弹出如此美妙音乐的人,长相应该与音乐一样美吧,人已经在“千呼万唤”中出来了,诗人该有多欣喜多期待啊!可是她偏偏不露出“庐山真面目”,她越是遮挡,越让人迫切地想一睹全貌,给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她遮挡的是容颜,留下的是千百年来无尽的文学遐想,如果琵琶女的面容真的一览无余,那含蓄蕴藉玲珑剔透半遮半露的令人遐想的美就会被伤得体无完肤!
探究 4 :“犹抱琵琶半遮面”理解为“羞怯”,是用现在的引申义去解读诗文的本义。古诗文里有不少名句,其本意与现在的意义差别很大,我们现在的人又常常患以今意去解古意的毛病。“同行十二年”,几十年来受专家资料的影响,普遍读成“同形”,还排斥正确的“同航”读音,谬种一旦流传,形成共识,那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了!如“水落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柳暗花明”、“勾心斗角”“闭门造车”等,在古诗文里都是字面上的意义,根本没有现在的比喻义,如果我们用现在的比喻义去解释其在诗文中的意义,恐怕原作者的在天之灵也不会同意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那是据实描写,琵琶乐器本来有点长,拿的时候也基本上是“抱着”,琴头一般高过人的头部,因为同在船上,两船高度差不多,船上的人平视过去,那抱着的琵琶难免会遮挡住半边脸,诗人顺手拈来,就成就了千古名句“犹抱琵琶半遮面”,并延续为成语,本来刻画的是经历生活折磨、失去热情与活力、遭受情感冷落的女艺伎形象,后来引申为形容女子的娇羞,比喻事情不太明朗或不愿说清楚而遮遮掩掩,表态不明确。这种名句的意义演变与古代词语意义的演变是一个道理。
质疑三:“此时无声胜有声”,既然是无声,就是无声,怎么会胜过有声呢?
探究 1 :音乐中出现无声时,其实就是曲谱中出现了休止符,表示演奏过程中的停顿。
探究2 :乐曲中的停顿就是营造氛围和制造特定的音乐效果的。
探究 3 :休止符可以用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悲伤或沉思或引人入胜。琵琶女为了表达内心深处的忧愁,恰到好处地让音乐做了短暂的停歇。
探究 4: 声暂歇,是演奏的需要,更是表达情感的需要。音乐中的停顿其实就是一种留白,那是一种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恰到好处的地方留白,留给听众足够的想象时间和空间,这与文学里讲究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道理是一样的。
探究 5 :“此时无声胜有声”,必须讲究演奏者与听者的配合,高明的演奏者才会在恰当的时候停顿,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人,才能感受出停顿的意味,听出那弦外之音。所以有人说:那听得见的声音很美,听不见的更美……
质疑四:白居易是官员,琵琶女是流落民间的艺人,差距那么大,怎么会“同是天涯沦落人”?
探究 1 :他们是处境相同。一个曾是在长安做官,被贬到偏远的九江,一个曾是长安红艺人,流落到九江民间。他们都有着坎坷不幸的人生经历。
探究2 :他们的心境相同。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红极一时的演奏艺术家沦为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妇,正直敢谏的朝廷重臣被贬荒僻江州司马闲职,都经历了由人生巅峰而进入人生低谷的过程,都有怀才不遇的埋没感。一个是情场失意,一个是官场失意,都遭遇了情感的冷落,都有被人抛弃的失落感。
探究 3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或者艺术家,都不注重阶层的差别,他们上可以与达官贵人交往,下可以与凡夫俗子往来,融入人民群众,是作家获得创作灵感的途径。身为官员的白居易在艺人琵琶女面前没有官架子、没有趾高气扬、没有高人一等,而是平等和尊重,让后世之人也为白居易的和达谦恭人格而赞叹。
探究 4 :听音乐,是需要知音的。生活幸福的人弹不出满腔愁苦幽怨,得志的人体会不到琵琶声里的苦闷愁怨,所以才有知音难遇之说。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只要处境相同、心境相似或者善于想象联想,一般就能产生共鸣。《二泉映月》的辛酸愁苦、《梁祝》的悲欢离合、《欢乐颂》的积极向上、《命运交响曲》的顽强不屈都能跨越时空为人们接受和喜爱。
琵琶女弹奏琵琶,白居易感受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听出了“似述平生不得志”、体会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这是琵琶女遇到了白居易这个难得的知音,他们通过音乐相识、通过语言交流相知,因为人生经历的相似而彼此惺惺相惜,他们的相遇成就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通过以上的质疑探究,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高考评价体系语)。这种质疑探究教学方式将有利于学生基本思维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