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航运背景下船闸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效
黄慧平 喻宏
湖北省汉江兴隆水利枢纽管理局船闸管理所 433126
一、引言
智慧航运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实现航运要素高效配置、航运服务精准供给、航运管理协同高效的新型航运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提出推进智慧航运建设,加快内河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船闸作为连接不同水位航道、调节船舶通行的关键枢纽,其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内河航运的整体通行能力。传统船闸依赖人工操作与经验调度,存在船舶待闸时间长、能源消耗大、运维成本高、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已难以适应智慧航运“高效、绿色、安全、协同”的发展需求。
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内河船闸超 1300 座,其中多数建成时间较早,智能化水平偏低。以长江干线为例,2024年高峰时段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达20-30小时,部分繁忙船闸甚至超过48 小时,制约了长江黄金水道功能的发挥。在此背景下,推进船闸智能化改造,通过技术赋能突破传统运营瓶颈,成为智慧航运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围绕船闸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技术体系与应用实践,深入分析技术落地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二、船闸智能化改造的关键技术体系
船闸智能化改造是多技术融合应用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通过技术集成实现“感知 - 决策 - 控制 - 调度 - 运维”全流程智能化,主要涵盖以下关键技术领域。
( 一) 智能感知技术:构建全方位状态监测网络
智能感知是船闸智能化的基础,通过部署多类型感知设备,实现对船舶、船闸设施、水文环境等要素的实时精准监测。一是船舶动态感知技术,采用毫米波雷达、高清视频监控(AI 识别)、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融合技术,实现对过往船舶的身份识别、尺寸测量、航迹追踪及违章行为监测,替代传统人工登记核验模式。
( 二) 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船闸运行无人化操作
自动控制技术是船闸摆脱人工依赖、提升运行效率的核心,重点包括闸门自动控制与输水系统智能调控两大方向。闸门自动控制采用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结合变频调速技术,根据智能感知系统获取的船舶进出闸信号,自动完成闸门开启、关闭、锁定等一系列操作,避免人工操作的延迟与误差。同时,引入模糊控制算法,根据闸门运行速度、水位差等参数动态调整控制策略,减少闸门启闭过程中的冲击振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输水系统智能调控则通过流量传感器实时监测输水流量,结合船舶吨位、水位落差等数据,采用PID(比例 - 积分 - 微分)控制算法优化输水阀门开度,实现“快速输水、平稳过闸”,较传统人工控制可缩短输水时间 15%-20% ,降低能源消耗 10%-15% 。
( 三) 数据融合与决策支持技术:提升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船闸运行产生的感知数据具有多源、异构、海量的特点,需通过数据融合与决策支持技术挖掘数据价值,实现智能化管理决策。一是数据融合技术,采用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架构,边缘节点对感知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进行预处理(过滤、清洗、格式转换),再传输至云端平台进行深度融合,消除数据冗余与冲突,形成统一的船闸运行数据库。二是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船舶通行数据、设备运行数据、环境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船舶到闸高峰时段、设备故障风险及航道拥堵情况。例如,通过分析历史通行数据,可精准预测未来 24 小时内的船舶到闸数量,预测误差控制在 10% 以内。三是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基于融合数据与分析结果,自动生成船舶调度方案、设备维护计划及应急处置建议,辅助管理人员快速决策。
三、船闸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成效与典型案例
( 一) 应用成效:多维度突破传统运营瓶颈
从实践效果来看,船闸智能化改造在提升通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障通行安全、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在通行效率方面,智能化改造后船闸实现“无人值守、自动过闸”,单闸次操作时间从传统人工操作的
30-40 分钟缩短至 15-20 分钟,船舶平均待闸时间减少 30%-50% ,单座船闸年通行能力提升 20%-30% 。在运营成本方面,设备自动化运行减少人工需求 60%- 80% ,同时通过智能调控降低能源消耗与设备故障率,单座船闸年均运营成本降低 20%-25% 。在安全保障方面,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对设备故障、船舶违章、恶劣天气等风险的实时预警,事故发生率降低 40%-60% 。在绿色发展方面,通过优化输水调度与船舶通行计划,减少船舶怠速等待造成的燃油消耗与尾气排放,单座船闸年均减少碳排放 15%-20% 。
( 二) 典型案例:长江干线与京杭大运河智能化改造实践
1. 长江三峡船闸智能化升级
三峡船闸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闸,是长江干线航运的核心枢纽。2022年完成的智能化改造项目,集成了智能感知、自动控制、协同调度等技术,部署了 120 余套高清监控设备、80 余套传感器及 5G 通信系统,构建了“船舶智能调度、设备自动运行、状态实时监测、应急快速响应”的智能化运营体系。改造后,三峡船闸单闸次平均通行时间缩短 18 分钟,日均通行船舶数量从改造前的 80-90 艘次提升至 110-120 艘次,年通行能力突破 1 亿吨,同时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 以上,人工运维成本降低 65% 。
2.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船闸群协同改造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串联了邵伯、施桥、茱萸湾等 5 座船闸,是苏北航运的重要通道。2023 年实施的船闸群智能化改造,重点构建了区域协同调度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与智能算法优化,实现 5 座船闸的联动调度。改造后,船舶可通过手机 APP 提前预约过闸,系统自动规划最优航线与到闸时间,区域内船舶平均待闸时间从 22 小时缩短至 8 小时,船闸群整体通行效率提升 30% ,每年为航运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 2 亿元。同时,通过输水系统智能调控,5 座船闸年均节水1200 万立方米,减少碳排放8000 余吨。
四、结论
在智慧航运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船闸智能化改造是提升内河航运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数据融合、协同调度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船闸实现了从“人工操作”向“智能运行”的转型,在通行效率、运营成本、安全保障、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当前改造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老旧设施适配难、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迭代升级及行业协同深化,船闸智能化水平将持续提升。未来,通过进一步强化技术融合与标准建设,船闸将成为智慧航运的“智能节点”,为构建高效、绿色、安全的现代内河航运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真虹 .“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中国航运发展构想 [J]. 中国远洋航 ,2023(06):44-45.
[2] 胡从文 .《2030 中国航运发展展望报告》发布 [J]. 港口经济,2022(04):27.
[3] 陈继红 , 真虹 , 张婕姝 , 基于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中国航运市场开放政策研究 [J]. 水运管理,2023,32(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