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与对策分析
陈喜锋
延安市桥北国有林管理局直罗国有生态林场 陕西延安 727503
引言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栖息地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国有生态林场作为国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林木生产与资源储备功能,也承担着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责任。研究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及其优化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生态安全水平,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从国有生态林场的概念出发,分析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主要作用,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
一、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动植物提供稳定栖息环境,尤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和人为干扰。林场通过保持森林覆盖和生态系统结构,维护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间接支撑生物多样性稳定。同时,林场具备科研与监测价值,可长期记录物种和环境变化,为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并推动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实验。林场还承担生态教育与公众参与职能,通过科普、研学和志愿活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完善
部分国有生态林场管理体制较为僵化,职责分工不清,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手段,导致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活动存在冲突。一些林场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可能忽视对珍稀物种和生态功能的保护。
(二)资金投入不足
国有生态林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测、科研投入和保护措施落实方面资金有限,难以保证长期稳定的保护效果。资金短缺还制约了林场在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上的发展,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持续性。
(三)科学技术应用不足
虽然林场具备科研条件,但部分林场的生态监测手段、物种数据管理和生态修复技术仍落后,缺乏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手段,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依赖经验判断,科学决策能力不足。
(四)公众参与度有限
虽然部分林场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但整体上公众参与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和生态志愿者体系,使社会监督和保护支持力量不足,限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的提升 [2]。
三、国有生态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一)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是提升国有生态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的基础。当前部分林场存在职责不清、管理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导致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冲突。应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形成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管理框架。林场可设专门生态保护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制定内部管理规程和物种保护标准,确保日常管理规范、科学。同时,应建立定期考核与评估机制,对保护成效、监测数据及管理执行情况进行量化评估,实现制度化管理。推动林场与科研机构、环保组织协作,通过信息共享和联合管理,提高整体保护水平,使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协调共赢。
(二)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保障是国有生态林场持续保护的关键。部分林场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监测、科研投入及生态修复方面存在资金短缺,制约保护效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林场生态保护和科研监测资金充足。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生态保护基金,用于日常管理、物种监测及生态修复;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向承担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场提供长期财政支持;同时探索多元化资金来源,如企业合作、公益基金及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体系,以解决资金瓶颈并提升林场可持续发展能力 [3]。
(三)推进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提升林场保护科学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部分林场在生态监测、数据管理及生态修复技术上仍滞后,影响保护效果。应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管理,通过遥感、无人机监测、GIS 分析及生态模型,实现物种动态监测、环境评估和生态风险预警。结合长期生态数据,科学指导保护规划和生态修复措施,精准定位重点保护区域和脆弱生态区。同时,可依托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培训和合作,推广先进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林优化配置、土壤改良及湿地恢复,为林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保障,确保保护工作可操作、持续有效。
(四)增强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提升林场保护社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教育、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合作,可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责任感。林场可建立生态科普基地,开展野生动植物观测、生态研学和环境宣传,使公众在实践中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应建立公众监督和反馈机制,鼓励居民、志愿者及环保组织参与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多方参与,可增强保护透明度,形成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此外,可开发生态旅游和体验项目,将保护、教育与经济效益结合,激发公众兴趣,推动生态保护社会化和可持续发展。
结论
国有生态林场作为国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功能、支撑科研监测和开展生态教育,林场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管理体制、资金投入、科技应用和公众参与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通过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增强公众参与等措施加以改进。未来,只有充分发挥国有生态林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综合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梁涛 . 林区生态修复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以南五台国有生态林场为例 [J]. 中国林业产业 ,2025,(04):21-22.
[2] 马小健 . 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J]. 南方农业 ,2024,18(24):178-180.
[3] 罗龙 , 段珍珍 . 小王涧国有生态林场红豆杉资源分布现状 [J]. 甘肃林业科技 ,2024,49(03):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