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实践探索

作者

彭凤丽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五育融合”被再次强调,国家把学生劳动教育和其他能力培养提到了重要位置。

“五育融合”是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强调了不同教育领域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促进,力求打破传统教育中各育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过程的整体提升。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立足于“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全新系统化的教育体系。班主任在实施教育的时候应该立足于五育的内涵,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构建针对性的育人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时代价值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职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自 1985 年以来,五年制高职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既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五年制高职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筹安排教学计划。五年贯通培养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由于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可实施的有效教学时间长,因此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五年制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模式能够适应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培养出大批实用型人才。三是完善教育体系。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为初中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五年制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以及完善教育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

五年制高职班级学生入学是 15、16 岁,处于青春期,也是人生重要的阶段,主要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一)个体能力自评强,互助协作能力弱。学生性格差异比较大,个性鲜明、活泼开朗与封闭自我并存,存在所谓的“社牛”“社恐”。兴趣爱好广泛和单一并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同学关系不够友善,班级集体凝聚力不强。

(二)自我中心意识强,责任担当意识弱。学生“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部分同学沉迷于网络世界(游戏),寝室内务比较差,值日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三)学习自尊感强,身体心理素质弱。相较而言,五年制高职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成绩好。一部分学生对分数和排名比较在意,着眼于操行加分或者评优等,但抗压力、耐挫力、坚韧力不够。班级学生不喜欢运动,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学生体质比较差,部分学生时常生病感冒请假。

(四)学习功利心强,生涯规划能力弱。学生对学习的价值认知还停留在考核合格层面,没有建立正确的大学习观,缺乏终身学习理念。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认识,处于一种迷茫、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毕业证(或考证)以外的未来缺乏思考,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三、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网络与社交媒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与社交媒体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也面临着网络与社交媒体带来的挑战。

1. 网络信息的泛滥与学生对信息的筛选

网络上存在着海量的资源和信息,但这些信息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学生在筛选和辨别这些信息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判断力,是当前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中的一大挑战。

网络成瘾与学生的自律性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学生的一大问题。许多学生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导致缺乏自律和时间管理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 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方便的交流渠道,但同时也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学生过于依赖社交媒体,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孤独感和焦虑感。

4. 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

网络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带来了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学生在使用网络和社交媒体时,可能会不慎泄露个人信息或受到网络欺诈的威胁。

(二)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班级管理难题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班级管理难题是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给学校、教师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1. 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很多家庭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赚钱,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和关注。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2. 教育方式不当

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过于严厉或者放任的教育方式。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

3. 家庭经济压力

有些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家长需要长时间工作。这种状况下孩子的学习条件会受到限制,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发展也会受限。

四、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的理论构建与对策探讨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班级管理要处理好“公转与自转、自律与他律、集体与个体、有形与无形”的相互关系;要教育引导好学生实现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人格自尊。

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由管理学生向发展学生转变、由事务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由以教师管理为主向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转变、由道德说教模式向实践体悟模式转变、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培养建设良好的班级团队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更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五年制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有着不同的个体发展需求和特点。因此,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例如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有助于学校开展更加符合学生需要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和个性化发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体系,需要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贯彻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对策的始终。

(二)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体系

在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中,学生是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许多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支持体系势在必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的强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处理情感和心理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其次,增加社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这些活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实践探索

(一)德育为先,强化班级思想建设

德育是五育之首,是其他四育的基础和导向。在班级管理中,应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通过主题班会、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同时,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智育为重,提升班级学业水平

智育是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建立学习小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班主任要与任课老师密切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三)体育为基,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在班级管理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通过组织运动会、体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提醒学生注意锻炼和休息,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美育为魂,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班级管理中,应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通过组织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同时,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劳动为本,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班级管理中,应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实习实训等,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同时,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劳动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勤劳精神和责任感。

六、总结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实践需从多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通过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鹏 . 新时代高校德智体美劳融合育人及其意义向度 [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9(8).

[2] 李政涛 , 文娟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3).

[3] 桑新民 . 对“ 五育” 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 [J]. 中国社会科学 ,1991(6).

[4] 张 礼 . 后 疫 情 时 代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管 理 工 作 的 思 考 [J]. 现 代 商 贸 工业 ,2023,44(8):123-125.

[5] 蔡经汉 . 高职生学习投入与满意度关系研究——基于公平感知中介作用的实证分析[J]. 职教发展研究 ,2022(1):80-89.

[6] 康溪顺 . 基于五育融合的“三为”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3,25(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