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江苏省高职院校博士教师激励偏好分析

作者

韩红梅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博士教师招聘现状分析

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推出长期或专项博士招聘计划,规模显著扩大。例如: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2025 年招聘博士教师35 人,覆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 15 个岗位 24。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计划引进编制内博士 11 名,聚焦物流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省级重点专业 10。江苏护理职业学院:开展博士专项招聘,年龄限制为35 周岁以下,强调临床与健康领域68。

在博士待遇政策与支持措施方面,各校提供“编制内引进 + 高额补贴”组合,具体待遇对比如下:

另外,多校实施“低职高聘”,博士无副教授职称者可直接享受副教授待遇 3-5 年。

各校政策衔接地方战略:苏南院校(如苏州健雄)针对本地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紧缺专业博士安家费上浮 40% ;苏北院校(如连云港职院)依托“一带一路”区位,强化物流、跨境贸易专业博士引进10。

江苏省高职院校博士引进呈现“规模扩大、应用导向、待遇优厚”三大特征,既呼应职业教育升本转型对高层次师资的需求,也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升级方向。

二、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群体特殊性分析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这要求博士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行业联系能力。而博士的学术训练通常偏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发表。在高职院校,虽然科研(尤其是应用型研究)依然重要,但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工作分量更重,甚至成为主要考核指标。这可能导致其学术专长与岗位要求的潜在冲突。

相较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在科研平台(实验室、设备、经费)、学术氛围、学科团队建设等方面可能存在差距,对追求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博士构成挑战。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通常更侧重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横向项目、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应用性成果,而非纯粹的SCI/S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部分博士入职时可能对高职院校的工作性质、发展空间、资源支持等存在理想化认知,入职后易产生心理落差。

三、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的核心激励需求层次

基于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的特殊性,根据“激励需求层次”理论,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的激励偏好进行分析:

三、激励策略建议

实施“分类评价、多元激励”:摒弃单一学术论文导向,建立与教学型、应用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不同发展路径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标准。薪酬、奖励、晋升等资源向贡献大的领域倾斜。

构建“双轨制”或“多通道”发展体系:设计清晰、互通的职业发展路径,让博士教师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方向,并在该方向上获得认可和发展。

强化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激励:提高横向课题经费配套比例、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比例;将高质量的技术服务、解决企业难题、社会培训成效等作为重要考核和奖励依据。

设立专项支持计划:“博士启航计划”:为新引进博士提供安家费、科研启动金、过渡性住房或补贴,配备实践导师。“应用研究培育基金”:资助面向产业需求的预研项目。“双师素质提升计划”:资助企业实践、高端培训、资格认证。“教学名师/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在教学改革或技术应用方面有突出潜力的博士。

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的组织文化:领导重视、政策倾斜、宣传典型,让博士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和核心力量。

加强沟通与人文关怀:定期开展博士教师座谈会、个别访谈,了解其诉求和困难,及时解决问题。关注其工作和生活平衡,提供必要的支持(如子女入学、配偶工作等)。

四、结论

高职院校博士教师的激励,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尊重其学术背景价值的同时,有效引导和激励其服务于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创新的核心使命。必须打破传统学术激励的路径依赖,构建以应用为导向、多元发展、分类评价、环境友好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激励体系。通过满足其在职业发展、工作成就、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潜能,实现个人价值与学校发展的双赢。忽视其特殊性,简单套用本科院校或仅强调技能操作的激励模式,都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试行)[Z].2023.

[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引进工作实施意见[Z]. 2023.

[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鹏程学者”计划实施细则[Z]. 2022.

[4] 天津职业大学. 人才引进“直通车”计划管理办法[Z]. 2023.

[5]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价评审办法 [Z].2022.

[6]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 应用型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中替代学术论文的规定 [Z]. 2021.

[7]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修订)[Z]. 2023.

[8]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 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暂行办法 [Z].2022.

[9]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Z].2024.

[10]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年度优秀教师评选与奖励办法[Z]. 2023.

[11]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新教师教学能力达标认证方案[Z]. 2022.

[12]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 关于鼓励教师开展多元化科学研究的指导意见[Z]. 2021.

[13]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 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 [Z].2023.

[14]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 科研经费“包干制”与财务助理服务试点方案[Z]. 2022.

[15] 李云飞 . 高职院校博士教师职业适应与激励策略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8): 75-81.

[16] 王静,张伟.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模型构建[J].高教探索,2022(5): 112-118.

[17] 陈静,刘强. 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逻辑、困境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 45(10): 56-6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激励契约、行为选择与高职院校人才引进效果研究” (2022SJYB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