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研究
李倩楠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巩固庄中学 072550
引言
当前,培养高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样的信息渠道,部分青年对政治的认识存在模糊之处。如何运用好高中政治课堂主阵地,结合现实生活,探索更接地气、更易被学生接受的培育方式,提升其政治认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讲清道理,在课堂上深化理解认同
政治认同的根基在于清晰的认知。高中政治课堂作为系统传授国家政治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主渠道,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认知基础。
(一)用好教材,讲透核心观点
部编版高中政治教材内容严谨、结构清晰,是学生理解政治体系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揭示理论背后的现实逻辑。以“人民民主”教学为例,教材中提到的基层民主实践——如村委会选举流程、社区议事规则等——正是阐释制度优势的生动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具体案例:村委会选举如何保障村民的投票权?社区议事如何让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通过拆解制度运行细节,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并非抽象口号,而是体现在基层治理的每个环节中。这种具象化的讲解,既紧扣教材核心观点,又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对制度真实性的认同。
(二)联系实际,回应现实关切
在教学中需主动关联社会热点与学生困惑,将教材观点转化为分析现实的工具。例如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议题,教师可提供当前政策案例:某地如何通过产业升级减少污染,或新能源企业如何创造就业与生态效益双赢。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分析这些案例背后的政策逻辑。同样在“法治建设”教学中,可结合社会关注的法治事件,探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这种教学不回避现实矛盾,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策制定需兼顾多方诉求,在动态调整中推动社会进步。当学生发现教材观点能有效解释复杂现实,对发展道路的理性认同便自然形成。
二、触动情感,在体验中增强归属认同
情感认同是政治认同的重要支撑。需要创造情境,让青年对国家发展产生真切感受和情感连接。
(一)善用资源,活化历史与成就
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与建设成就是情感教育的宝贵素材。教师可选取典型史实——如教材涉及的改革开放历程、脱贫攻坚案例——结合实地体验深化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工业遗产博物馆,观察老厂房与新科技园区的对比,直观感受产业升级的历程;或走访新农村示范点,查看智慧农业大棚、整洁村居环境,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的具体成效。这类实地考察能让课本文字转化为立体场景。同时邀请亲历者现场讲述也很有价值:请参与社区改造的基层干部介绍如何协调居民意见,或让返乡创业青年分享电商助农经验。学生通过见证真人真事,能切实体会到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自然生发对奋斗历程的敬重和对现实成就的认同。
(二)聚焦榜样,激发奋斗共鸣
新时代的奋斗者故事是激发青年情感共鸣的鲜活教材。教师需挖掘教材内外与青年生活贴近的榜样案例。例如结合“科技创新”单元,引入青年科研团队攻关芯片技术的经历,重点描述他们如何从实验室失败中坚持探索;或在“文化建设”教学中,分享大学生非遗传承人利用短视频推广传统工艺的故事。这些案例需突出两个维度:一是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如支教教师如何响应教育均衡化政策扎根乡村;二是平凡人面对困境的抉择,如青年技工为突破技术封锁日夜钻研的细节。通过具体叙事展现榜样将“小我”融入“大我”
的实际行动,让学生看到自身未来发展的参照坐标。
三、引导行动,在实践中巩固自觉认同
政治认同的最终落脚点是实际行动。要让青年学生将课堂认知和情感共鸣转化为具体实践,需设计可操作的参与渠道,使其在亲身经历中强化责任担当。
(一)设计实践,深化课堂所学
教材中“公民参与”等主题需要转化为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训练。例如组织社区志愿服务:让学生参与老旧小区环境改造项目,协助清理公共空间、设计文化墙绘,在此过程中理解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或开展“公共设施使用情况”社会调查,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公园、图书馆、公交站等场所,记录设施维护状态与市民需求,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提交相关部门。这类活动紧扣教材中“社会治理”“公民责任”等知识点,使抽象概念具象化。此外,“模拟政协”提案活动可设计得更贴近学生生活:围绕校园食堂膳食营养、课后体育设施开放等议题,指导学生按提案规范撰写建议书,组织模拟协商讨论会。通过完整参与“发现问题 - 分析成因 - 提出方案”的流程,学生能切身体会制度运行的逻辑,增强参与公共事务的实际能力。
(二)搭建平台,鼓励有序表达
青年需要安全规范的渠道表达观点,才能真正建立主人翁意识。校内可设置实体与线上相结合的表达平台:在食堂、教学楼等区域设立“校园议事角”,定期发布与国家发展、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鼓励学生张贴书面留言;同步建立实名制线上论坛,设置“青年视角”“政策解读”等板块,由政治教师引导话题讨论。例如针对“网络文明”主题,可发起“我为清朗网络献一策”活动,征集规范网络用语、识别虚假信息的实用建议。对于优质观点,通过校刊刊登、升旗仪式分享等形式给予正向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校外正能量实践,如协助社区开展反诈宣传、用短视频介绍家乡非遗项目等。当学生发现自身言论能推动实际改变,或被纳入人大代表议案参考时,其参与效能感将显著提升。
结语
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需要课堂讲理、情境触情、实践导行三者结合。高中政治教育要立足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通过扎实的理论教学、鲜活的情境体验和具体的实践参与,引导青年学生在理解中认同、在感动中归属、在行动中担当。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沈新玥 . 新时代农村青年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研究 [D]. 江苏 : 扬州大学 ,2023.
[2] 罗红平 . 新时代青年政治信仰培育研究 [D]. 江西 : 江西师范大学 ,2024.
[3] 李俊霖 . 政治仪式涵育青年价值观的功能表达与实现路径研究 [D].四川 : 西南科技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