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校本化实践研究
邢继伟 崔巍巍 李鹤 刘金龙 李梓旭
吉林市第四中学 132000
引言
现今,教育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展,其目的是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质量全方位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概念慢慢得到社会关注,被当作突破传统教育桎梏,使教育资源更好分配的方式。而恰是这次研究工作的实践基地,它积极响应教育改革号召,勇于去探寻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凭借创建教联体来推动资源整合及高效应用。
1 教联体建设的模式与特点
教联体创建把资源整合与功能协同当作关键,靠制度安排把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资源与功能做系统重塑。它的形式不是唯一固定的,要依循地区教育需求,学校特征,社区资源特性来调换,有的用学校当作核心节点,向外延伸影响到家庭和社区参与;也有的凭借社区平台,牵动学校和家庭一起做特色教育活动,教联体最主要之处是“联结”和“互补”,它冲破了传统教育下各主体孤立运作状况。通过塑造经常交流机制,共用平台和协作项目,家庭的教养观念,学校的专门教学,社区的实操资源形成起有机组合,既可抵补单个教育主体的功效缺陷,又会借助协作为“1+1+2”的教育作用,促使教育朝着“散碎”迈向“系统化”。
2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参与度不足
家庭教育参与度不够,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渠道这三个方面失衡。一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在协同育人里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清楚,把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没有主动参加学校教育活动,配合学校教学的意识,有些家长想要参加,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知识储备,时间精力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参与到学生学业指导,心理疏导等专业性较强的教育环节。而且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渠道大多集中在学生成绩回馈,缺少关于家庭教育办法指引,亲子互动意见的联系,致使家庭在协同育人时常常处于“被动跟随”或者“不知所措”的情况,不能发挥出相应的支撑效果。
2.2 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够
目前的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社区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手中握有的众多教育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尽管已和社区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然而这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有欠缺的。一方面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体制还不够健全,缺少一种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社区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自为政,不能做到有效的资源共享并产生教育合力。学校在使用社会教育资源的时候,大多是传统的讲座,参观之类的形式,缺少新鲜感和方向性,不能符合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所以,怎样深入挖掘并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建起更为亲密的家校社协作机制,就成了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校本化进程中要处理的重要问题。
3 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校本化实践研究——以吉林四中为例
3.1 教联体的构建
教联体形成,以“校本需求”为向导,从学校办学特色到学生发展目标出发。搭建“学校引导—家庭支援—社区助力”的三重联合平台,组织形式上,组建包含学校管理者、教师队伍、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社区教育者组成的教联体理事会,统筹调度三方资源与活动进程,在制度层面,出台《教联体协同育人章程》,明示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并规范彼此的交流互动频次,共享物资步骤以及活动推行标度,并依靠数字平台创建信息交流枢纽,使家校社三方针对学生的成长档案数据,教育资源分配情况和各类活动规划开展实时互通,进而把教联体从“松散式联络”转变成“紧密式合作”,保证各个部分运转有序而且符合学校具体教育需求。
3.2 校本化实践的路径
校本化实践路径聚焦“课程融合”和“活动贯通”两个方面,把家校社协同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课程上,按照高中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发“家校社协同课程模块”,把家里的“亲子共读”和语文阅读课结合起来,把社区的“企业参观”和物理、化学学科实践课结合起来,让协同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上,打造“分层递进”的协同活动体系。从面向全体学生的“家校开放日”“社区实践周”,到面向部分学生的“学困生家校帮扶小组”“特长生社区导师计划”,再到常态化的“线上家校沟通会”“社区志愿服务”,形成覆盖不同学生需求、贯穿学期始终的实践路径,保证协同育人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细节。
3.3 家校社协同的具体措施
家校社协同具体措施聚焦“精准对接需求”,在不同协同场景设计差异化措施。在家庭赋能上,学校通过每学期举行“家长学堂”,请来教育专家、优秀教师、“资深”家长,分享家庭教育方法,为家长“送手册”,告诉他们如何观察并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让学校老师与家长一同‘看成长’”,在学校开展“学生成长手册”培训,让家长了解手册的作用。在手册中,除了可以记录孩子在家表现,还可以记录孩子在家的阅读和运动情况等,家长可以在手册上随时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成长状态;在家校社联动上,学校每年与社区签订《教育资源共建协议》,梳理社区中的各种文化场馆、企业车间,还有志愿者服务项目,形成“15 分钟教育实践圈”,方便学生们就近参加,社区工作者、行业专家还被请到学校里来,学校聘任他们为校外导师。在校园里开讲座,教同学们一些本领;在家校社三方面协作上,每学期组织一次“协同育人主题月”活动,围绕“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等主题,组织举办研讨会,开展实践活动,让家校社一起参与其中,形成教育合力。
结语
综上,在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校本化方面获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构建学校主核、家庭赋能、社区支撑的教联体框架之后,做到了有效整合和共享教育资源,也推进了家校社三方深入参与到协同育人过程中,而在课程融合以及活动贯通这两部分里,的这些新式尝试既充实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又改善了学生的素养与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毅 . 人工智能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J]. 成才 ,2025,(02):123-125.
[2] 王艳荣 .“双减”背景下高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困境与破解路径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