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作者

郭欣洋

白城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1、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的重要意义

在精准扶贫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日益凸显。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着相当数量来自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学生,他们面临着因经济压力而影响学业完成的现实问题。因此大学必须切实承担起责任,精准识别和有效资助这些学生,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精准资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援助,更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高校应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资金分配和资源配置上体现教育公平理念,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生都能够公平地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精细化管理和差异化服务,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是推动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在高校层面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资助工作从单一的经济帮扶拓展为全方位的育人过程。通过将资助与思想引领、学业指导、心理支持等内容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多元化覆盖的育人体系。最大程度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性与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自立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2、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优化对策

2.1 精准选定扶贫对象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导下,优化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精准的资助对象识别机制。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一项教育管理任务,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高校必须转变思维,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导向,打造具有系统性、个性化和时代性的资助育人新格局,高校资助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在校学生,只有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才能真正实现精准资助的目标。高校必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生活状况以及致贫原因,确保资助政策能够精准匹配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一套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评价与认定体系,是高校有效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要求高校在认定过程中做到公正和公平,要利用多维度指标和数据分析,全面衡量学生的经济状况及成长环境。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库和动态跟踪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经济变化情况,防止资助资源的错配或浪费。高校要不断优化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差异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业表现、生活需求及成长潜力,实现对资助对象的精准识别与分类管理。只有在资助对象确定的环节做到精准,高校要把精准识别作为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评估和动态管理,确保每一份资助资源都能够真正用在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2.2 高校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政策

在精准扶贫战略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要建立起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精准实施策略。并要精准落实和具体措施的有效执行。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资助育人的方针政策,确保每一位真正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以及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减轻其经济压力,增强其学习信心与动力。为推动精准资助向纵深发展,高等院校需要在国家政策框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个体差异,积极构建一套规范和高效的实施体系,能够对不同经济困难程度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类管理,确保有限的资助资源能够因需分配、按需覆盖,将资助效能最大化,通过整合各类资助资源,建立以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核心内容的多元化、立体化的资助体系。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优化资助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对资助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评估。通过不断完善资助体系结构和实施策略,提高精准资助工作的公平性、效率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将资助与育人更好地融合。

2.3 树立高校育人理念

高校的资助育人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帮扶措施,更是推动学生思想成长、价值引导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尤其在思想认知、政治素养等方面,资助的正向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密切的内在联系不仅验证了资助育人的现实价值,也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在实施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将育人作为资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的长远发展放在首位。在坚持社会主义扶贫和教育公平政策的前提下,资助工作应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以及综合能力等多个维度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育人路径。高校需统筹校内资源,组建专业化的育人工作团队,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等学业导师各类教育力量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的学生发展档案,实时动态跟踪机制以及分类帮扶制度,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资助方案和成长支持。如高校可通过实行实时观察学生发展动态,对学业压力大的学生可提供学业辅导,对心理负担重的学生应进行心理干预和情感关怀,而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则可予以精神激励和发展引导,全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精准资助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更应在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深层次的育人功能。在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推动教育公平、促进人才成长的关键途径,高校应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各个层面,不断优化制度,健全机制,真正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杨洋 , 张亚 , 衡连伟 . 基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构建高校精准资助体系的研究——以 D 学院典型做法为例 [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26):251-253.

[2] 李苗 , 刘璐迪 , 何林超 , 等 . 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贫困生“志智双扶”发展性资助工作路径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为例 [J]. 产业创新研究,2020,15(11):132-133.

[3] 孙玲 , 严伶俐 , 杨洁 , 等 .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研究——以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大众标准化 ,2020,13(20):24-25.

作者简介:郭欣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

课题信息:2025 年度白城师范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提高高校资助对象认定工作精准度措施研究》,课题编号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