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本细读:让小学生阅读能力“拾级而上”
王海英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桐屿街道中心小学 318053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更是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塑造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然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存在浅尝辄止的现象。他们习惯于快速浏览文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独特的语言魅力。因此,探讨如何以文本细读促进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将语言作为细读点,触动情感
文本细读要求学生进入文本、沉入语言中,全身心地与文字接触,反复品味语言,参透其中的奥妙。教师应研读文本,发现其中蕴含深刻情感的语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读以触动情感。
以《慈母情深》为例,这篇课文包含许多极具情感的语言。如“震耳欲聋”一词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母亲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忍受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不敢轻易辞职,是因为她肩负着沉重的养家重担。这不仅反映出了母亲强烈的责任感,还歌颂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通过在具体语境中细读“震耳欲聋”一词,学生可以从文字表层走进情感深处,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又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中的四个“立刻”,连续重复使用简单的词汇描绘出了母亲的一连串动作。母亲为什么要这样争分夺秒地工作呢?因为她要养家,要让自己的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这凸显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通过细读这四个“立刻”,学生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建构深刻的阅读认知。
二、还原场景,于想象中探情理
还原法是孙绍振提出的一种文本细读方法,主要以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为依据,通过想象、表演的方式,将作者未加工过的原生形态还原出来,对比、发现艺术形象与原生形象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由此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世界。因此,教师要以找出的细读点为切入点,应用还原法来还原场景。
以《穷人》为例,文章先交代了桑娜的家庭环境,直接表明了如果她和丈夫再养活两个孩子必定困难重重。然而,在看到死去的西蒙和正在沉睡的两个孩子后,她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于是,将这两个孩子抱回了家。回到家后,看到正在床上沉睡的三个孩子,她冷静了下来,但也因此变得“忐忑不安”,进行了激烈的心理斗争。这场心理斗争恰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桑娜美好的品质,教师组织角色扮演,鼓励学生扮演桑娜,迁移生活认知进行心理斗争的模拟:自己家的孩子们已经够丈夫受的了,现在又抱回来两个孩子,他会怎么骂我?一家人的生活将怎么过?我为什么会这么冲动地将他们抱回家来?如此,学生会积极动脑,产生无限的遐想,从不同角度了解桑娜所作所为的原因:作为邻居,桑娜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不能让他们一直待在死人身边,被活活地饿死;作为一名母亲,她关心这两个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她冲动地收养这两个孩子,会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通过转换角色和还原场景,大部分学生会借助激烈的思想斗争感受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不易和善良,由此理解“穷人不穷”这一深刻内涵。
三、推敲玩味,于语境中品妙笔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师要在找准细读点后,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推敲,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文章第三自然段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列举了昔日圆明园富丽堂皇的景象。然而,侵略者为了掩盖在圆明园掠夺金银财宝的罪行,一把火焚烧了圆明园。现今的圆明园,只剩下断壁残垣,没有了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没有了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没有了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基于此,教师可以运用替换法,鼓励学生用“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替代第三自然段中的“有……有……有……还有……”。通过替换关键词句,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不同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仅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批判、痛斥侵略者的暴行,还很容易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四、质疑生发,于矛盾中察深意
为了更好地表达创作意图,作者会在文学作品中安排一些矛盾的地方。这些矛盾是一反常态、不可解释之处。在发现矛盾后,学生通过不断地询问自己“为什么”,可以逐步走进文本深处,感受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独特的意图。因此,教师要以矛盾处为细读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察深意。
以《卖火柴的小姑娘》为例,现实与幻觉之间的矛盾是这篇文章中的一处矛盾。具体来说,现实中小女孩又冷又饿,于是她想象着自己烤着火炉吃着烤鹅;现实中小女孩没有卖出火柴会被爸爸打,于是她想象着自己生活在温暖的家里……这些矛盾凸显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因此,教师可以搭建图表支架、问题支架,鼓励学生圈点勾画现实内容和小女孩想象的内容,并将其整理在表格中。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对比、分析和总结,感受想象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由此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语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将文本细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法宝”,发挥专业能力,研读文本,找准细读点,用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细读文本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细读点和细读法,引导学生不断地细读、积累,由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元军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策略探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4(7):19-21.
[2] 韦兴明 . 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J]. 文科爱好者 ,2023(5):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