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主题创作活动与想象力培养的实践
范静婷
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巴吉垒镇中心小学 130212
引言
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常因过度依赖临摹而陷入机械复制的困境,作品缺乏个性与生命力。如何打破这一僵局?主题创作活动通过赋予学生“创作主权”,使其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例如,“会飞的房子”“四季的魔法”等主题,既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又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让画笔成为表达内心世界的桥梁。
一、主题设计:从生活出发,向想象延伸
(一)具象与抽象的平衡
主题设计的核心在于找到学生认知经验与想象空间的交汇点。完全抽象的主题容易让学生陷入迷茫,而过于具体的主题又可能框定思维路径。比如若直接让学生画“时间”,低年级学生往往难以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画面语言;但若限定画“我的课桌”,多数作品又会停留在对物品的简单描摹。
对此,教师可采用“半命题”策略,既提供基础框架,又保留自主填充的空间。例如设计“藏在 ______ 里的秘密”这一主题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校园、家庭等真实场景中的细节,再抛出问题:“你觉得哪些角落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画什么”转向“想什么”。在具体实施中,学生可能选择画教室储物柜里的微型动物园,或是树洞中居住的精灵家族。教师无需评判想象的合理性,只需通过追问——“这些秘密是怎么被发现的?”“它们和周围环境如何互动?”——帮助学生完善叙事逻辑。这种设计既能保证主题的适切性(贴合学生生活),又能通过留白激发个性化表达。
对于低年级,可选用“会飞的 _”“魔法 _”等具有奇幻色彩的短语;中高年级则可尝试“未来 的 100 种可能”“如果 会说话”等更具开放性的表达。差异化的创作成果恰恰印证了半命题设计对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包容性。
(二)跨学科联动的尝试
跨学科主题创作不是简单的知识拼贴,而是通过学科特质的交融触发新的思维路径。下面我们以“昆虫的超级装备”为例,实施过程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在科学课上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重点记录翅膀纹路、足部结构等特征,讨论这些构造在自然界的实际功能。第二步,回到美术课堂开展“功能再造”脑力激荡:如果将昆虫某部位放大 100 倍,可以改造成什么工具?有学生注意到甲虫坚硬的外壳,联想到防弹衣的防护层;有学生发现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设想出能根据光线变色的智能玻璃。第三步,提供金属色卡纸、透明胶片等材料,鼓励通过拼贴、立体建构等方式呈现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一是科学观察为想象提供具体支点,避免创作成为空中楼阁;二是功能改造环节引导学生跳出“像不像”的束缚,转而关注“合理性 + 创造性”的结合;三是材料实验环节将抽象构思具象化,例如用瓦楞纸表现甲壳的凹凸质感,用保鲜膜模拟昆虫翅膀的透明感。实施时需注意控制跨学科整合的深度,避免过度增加认知负荷。
二、课堂实施:从“教技法”到“激思维”
(一)提问引导:打开思维通道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急于示范绘画步骤或纠正造型偏差,但这种“手把手”的教学模式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而递进式提问是打开想象通道的有效工具: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切入,逐步过渡到联想与创造层面,形成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例如在自然主题创作中,教师可设计三个层级的提问:
基础层:“你在公园里见过哪些小动物?”(唤醒观察记忆)
联想层:“如果这些小动物有特殊能力,它们会怎么帮助人类?”(建立现实与幻想的联系)
创造层:“你会为它们设计什么样的秘密基地?”(激发系统性构思)
这种提问策略既照顾到基础薄弱学生的表达需求(如画出具体动物形象),又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深入探索的空间(如设计带有机关装置的树屋)。关键在于教师不过早评判答案的“合理性”。
(二)材料实验:突破表达边界
当学生长期使用彩笔、油画棒等常规工具时,容易形成“画画就是用线条填色”的惯性思维。引入多元材料不仅是为了丰富画面效果,更是为了打破工具限制带来的认知局限。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设置“材料探索角”:
第一阶段:自由体验材料特性(如观察皱纹纸浸水后的纹理变化)
第二阶段:思考材料与主题的关联(如用棉絮表现云朵的蓬松感第三阶段:个性化组合表达(如将纽扣拼贴成昆虫的眼睛)
例如在“奇妙的树”主题中,一名学生发现揉皱的锡纸能呈现树皮的粗糙质感,进而联想到“生病的树需要金属铠甲保护”,由此创作出枝干缠绕金属带的奇幻树木。这种从材料特性触发想象的过程,让艺术表达真正成为“思维的延伸”而非“技法的复制”。
三、评价优化:看见想象的过程
学生的想象力往往藏在作品背后的故事里。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创作思路,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具体的故事片段。比如在“神奇的帽子”主题中,一个学生画了一顶布满按钮的帽子,教师追问他:“这些按钮有什么特别的功能?”学生随即展开想象:“红色按钮能召唤彩虹,蓝色按钮会下雨,绿色按钮可以让小草瞬间长高……”
具体实施时,教师可采用以下策略:
故事记录卡:为每幅作品配一张便利贴,让学生用一两句话写下创意来源(如“我的飞船燃料是彩虹糖,因为我想让太空旅行变得甜蜜”)。
对话式追问:当学生完成作品后,通过“为什么选择这个颜色?”“这个形状让你联想到什么?”等问题,挖掘隐藏的思维轨迹。
集体分享会:组织学生围坐一圈轮流讲述作品故事,同伴的提问和补充能进一步激发新灵感。
这种方法不仅让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创作意图,还能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当他们尝试用语言描述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会自然完善细节,让想象更具条理性。
结语
主题创作活动如同一座桥梁,链接着儿童的现实世界与想象王国。教师需以更开放的姿态重新定义美术课堂:少一些“应该这样画”的规训,多一些“为什么不可以”的鼓励;少一些整齐划一的要求,多一些天马行空的留白。
参考文献:
[1] 颜娟 . 艺术核心要素背景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研究 [J]. 科普童话 ,2023(38):76-78.
[2] 闫涵 . 运用手绘招贴画 , 培养学生美术创造力 [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2(6):63-65.
[3] 孙静文 . 小学科幻画教学探究——基于科学与艺术教育融合的视角[D]. 江苏 :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