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毕业阶段家校协同德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翁仲夏

广东省罗定市罗城城南小学 527200

引言

小学毕业是学生从儿童向少年过渡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迅速,面临着学习压力增大、人际关系变化等诸多挑战,德育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协同德育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德育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小学毕业阶段,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校协同德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沟通不畅、合作形式单一等,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实践策略。

1 小学毕业阶段家校协同德育的实践意义

小学毕业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转折点,家校协同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实践意义。从学生个体发展来看,此阶段他们身心变化剧烈,面临学业压力与成长困惑。家校协同德育能整合家庭与学校的关爱与引导,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家庭给予温暖的情感港湾,学校给予专业的品德教育,二者合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坚韧意志和良好品德,使其顺利度过心理波动期,以积极心态迎接新挑战。于家校关系而言,协同德育搭建起沟通桥梁,增进彼此理解与信任。家长更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理念与方法,积极配合;学校也能掌握学生在家表现,因材施教。这种良性互动形成教育合力,避免教育脱节与矛盾。

2 小学毕业阶段学生的特点

2.1 身体发育特点及扩写

小学毕业阶段学生通常处于 11 - 12 岁,正步入青春期前期,身体发育迎来显著变化。在外观上,身高和体重快速增长,男孩逐渐变得挺拔,女孩身姿也愈发窈窕,身体轮廓开始展现出成人的雏形。同时,第二性征悄然出现,男孩可能会有胡须生长、喉结突出等迹象,女孩则会出现乳房发育、月经初潮等情况。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也在不断完善。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也在不断完善。肌肉力量逐渐增强,运动能力大幅提升,能够参与更具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如长跑、篮球等。心肺功能也在持续发育,耐力和体力较之前有明显进步。然而,身体发育的不平衡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骨骼生长较快而肌肉力量相对不足,容易导致运动损伤。而且,由于对自身身体变化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经验,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2.2 心理认知特点及扩写

小学毕业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呈现出复杂且多元的特征。在自我意识方面,他们开始强烈关注自己的形象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追求独立和自主。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依赖家长和老师,而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出决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相对较弱,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往往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2.3 学习社交特点及扩写

小学毕业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明显加重,学习特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不仅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还增加了科学、历史、地理等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方法也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他们需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学毕业阶段家校协同德育的实践策略

3.1 搭建多元沟通平台,实现信息无缝对接

在小学毕业阶段,搭建多元沟通平台是家校协同德育的基础。除了传统的家长会,学校可以每月组织一次,让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德育情况、学习进展与身心变化。会上设置互动环节,家长分享教育困惑,教师给予专业建议。家校联系手册也是重要工具,教师每日记录学生在校的品德表现、课堂纪律等,家长反馈孩子在家中的情绪、行为习惯,实现信息双向流动。

3.2 开展主题共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性

围绕小学毕业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主题共育活动能增强德育实效性。比如开展“感恩成长”主题活动,学校组织感恩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分享成长故事、表演节目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感恩相册,回顾孩子成长点滴,增进亲子感情。针对学生即将升入初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情绪,开展“适应新环境”主题活动。学校邀请初中优秀学生回校分享初中学习生活经验,组织模拟初中课堂,让学生提前感受初中学习节奏。

3.3 整合家校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整合家校教育资源能为小学毕业阶段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素材。家长来自不同行业,拥有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学校可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如医生家长讲解健康知识,警察家长进行安全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具有专业的德育师资和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可将学校的德育资源向家长开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德育展览室、心理咨询室,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

3.4 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校协同持续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小学毕业阶段家校协同德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家校协同德育评价标准,从沟通频率、活动参与度、德育效果等方面对家长和教师进行评价。定期开展“优秀德育家长”“协同育人先进教师”评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毕业阶段家校协同德育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开展共同德育活动和整合家校教育资源等实践策略,可以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合作,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长也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与学校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依托志愿精神 推动班级建设 [J]. 吴晨 . 吉林教育 ,2024(03)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J]. 林晓华 . 吉林教育 ,2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