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
郑晓芬
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 广州番禺 511400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启蒙教育全过程,要做好方言文化保护与传承。3-6 岁幼儿处于语言发展迅猛期,此时语言启蒙对后续语言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粤语童谣韵律鲜明、生动有趣且画面感强,能助力幼儿学语、识物、懂礼,是语言启蒙优质素材;作为广府文化重要载体,能潜移默化增强儿童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与亲近感。但近年粤语童谣传承遇困境,受多元文化冲击等影响,儿童知晓度降低,传承面临断层风险。因此,研究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意义重要。研究者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其文化内涵、教育价值及在幼儿园应用情况,总结传承现状、发现问题,探索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相关研究深化与实践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二、粤语童谣的内涵研究
粤语是广府民系的核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源自古代雅言,以九声六调的独特声调保留古汉语特征,承载着广府文化底蕴,在岭南地区广泛使用。其语汇丰富,含传承词、变异词、创新词及外来词,多维度展现广府民系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与思想观念。
童谣曾称“童子谣”“孺子歌”等,新文化运动后始称“儿歌”,《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儿童间流行的简短歌谣”。粤语童谣即用粤语吟诵的童谣,亦称广府童谣、广东儿歌。黄婉明在相关著作中指出,其以粤语表达演唱,在语音语调、歌词内容等方面具浓郁地方色彩与文化底蕴。
粤语童谣流行于广府地区,内容涉社会、自然等,分生活歌、游戏歌等,或为韵文短句,或可咏唱。学者多将其视为民间文学或儿童文学艺术。本研究认为,粤语童谣以粤语吟诵或咏唱,流行于广府地区,形式短小、韵律明快、用语押韵,受儿童喜爱,内容展现广府风土人情与地域文化,传递广府人诙谐豁达务实的精神。
三、粤语童谣的教育价值研究
粤语童谣作为可塑性强的综合性课程资源,能直接或间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育上,其对塑造儿童优良品德、增强本土文化归属感作用关键。学者祝晨光指出,它既以儿童视角展现世界,又从成人角度告诫儿童,能引导儿童树立正确三观。还有研究者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学科开发地方童谣,还借家校合育机制发挥德育作用。
智育方面,清末便有革命者认为童谣可启蒙童子知识; 曾应枫认为,粤语童谣是助力幼儿做好阅读准备的一种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童谣节奏明快、押韵叠韵,易吸引幼儿注意力,幼儿在倾听朗读中能感受语言韵律美,学唱时还能迁移经验创造想象,助力想象力、创造力与思维能力发展。
体育上,不少三字童谣节奏感强,可配合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如《点虫虫》《打掌仔》,能让幼儿在听、说、动中得到全方位锻炼。
美育层面,研究调研显示广府童谣能拓展儿童审美经验、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趣味;金振丽认为其旋律可培养音乐感知,节奏能提升音乐学习能力,内容有利于音乐审美能力养成。
四、粤语童谣融入课程的研究
(一)粤语童谣融入课程遇到的问题
粤语童谣融入课程时,主要面临教师“教”与学生“学”两方面的问题。
在教师层面,广州地区不少教师因缺乏粤语文化教育背景,存在不擅长甚至不会粤语的情况,导致授课时自信不足,难以有效传授粤语知识与文化。同时,教材缺乏配套教学资料,如教学参考书和相关音像材料,进一步增加了授课难度。另外,教师对粤语童谣认知较浅、情感投入不足,教学运用多局限于简单歌唱和表演。这背后,一方面是当下广府文化氛围不浓厚,教师日常难接触童谣、难生深厚情感与理解;另一方面是缺乏针对粤语童谣的专业培训和专业化师资队伍,教师难以深入挖掘童谣内涵与价值,只能采用表面化教学方式。
在学生层面,学习挑战集中在学习态度和感知难度上。虽多数学生起初对粤语童谣学习态度积极,但难保持。因缺乏对广府文化的深入了解,学生易误解童谣内容,且没得到教师充分讲授引导,难生浓厚学习兴趣。加之多数孩子日常以普通话交流,粤语掌握不熟练,即便尝试用粤语演唱,也常存在发音不准问题,导致演唱时不够自信,怕因唱错遭嘲笑。
(二)粤语童谣融入课程的策略研究
在教师层面,需着力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师能否有效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学习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法,为幼儿打造充满趣味的游戏化学习环境。优秀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发掘童谣中潜藏的游戏元素,勇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积极开阔教学思路、大胆尝试创新,将各类教学方法巧妙融合,让幼儿真切感受童谣学习的趣味与实用价值。
内容选择上,要精心甄选适合儿童的素材。教师需严格遵循教育性、适宜性、时代性三大原则挑选童谣,再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改编与创新,让童谣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日常教学是粤语童谣传承的有效途径,有学者提出可围绕粤语童谣开发现实性、情境性、趣味性兼具的校本课程,编写专属的粤语童谣校本教材,以此充实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活动组织要灵活多变,粤语童谣的学习处处都蕴藏着教育契机。教学中可“见缝插针”让学习更贴近幼儿生活:一是利用餐前、餐后、午睡前后等固定的零散时段,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触和学习粤语;二是随机开展学习活动,这更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如下雨时带着幼儿唱《落雨大》,能让幼儿在新奇有趣的体验中积累更多粤语词汇与表达方式。同时,粤语童谣可巧妙融入语言学习、艺术创作、游戏互动等多方面,研究者叶茜还提到用器乐演奏辅助演唱粤语童谣,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入感受广府音韵的独特魅力,又能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环境创设也是重要实施方式。幼儿园可将传统特色文化的元素巧妙融入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浸润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里,在与环境的互动交流、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想说、敢说、喜欢说粤语童谣。
本文为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项目课题“粤语童谣项目活动提升幼儿文化认同的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PY2023-XQ020
通讯作者:郑晓芬,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