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西藏牦牛炭疽病的防控方法

作者

旦增曲珍

阿秀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 852115

西藏牦牛养殖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牧民收入与区域产业稳定意义重大。然而炭疽病的出现给牦牛养殖业带来严峻挑战,该病由炭疽芽孢杆菌引发,具有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特点,一旦发生且防控不当,不仅会导致大量牦牛死亡,还会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影响公共卫生安全。因此,深入分析西藏牦牛炭疽病的病原特征、流行规律,系统研究科学有效的诊断与防控方法,对降低疫情风险、保障牦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炭疽病概述

1.1 病原特性

炭疽病的病原是炭疽芽孢杆菌,这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大杆菌。其在有氧环境下能够形成芽孢,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可在土壤中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 [1]。芽孢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等都有较高耐受性,一般的消毒方法难以将其杀灭。在适宜条件下,芽孢又可转变为繁殖体,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从而引发疾病。

1.2 流行特点

在西藏地区,牦牛炭疽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特点。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牦牛可能因采食被炭疽芽孢污染的草料、饮水而感染。此外,吸血昆虫叮咬也可传播炭疽病。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在高温、高湿季节相对高发。新疫区常呈爆发性流行,老疫区则多为散发。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牦牛均有易感性,但幼龄牦牛相对更易感。

2 炭疽病的诊断方法

2.1 临床诊断

感染炭疽病的牦牛通常表现出急性症状。初期,牦牛体温急剧升高,可达40C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可视黏膜发绀,呼吸困难,有时会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牦牛会出现昏迷、抽搐,最终死亡。死后可见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然而,临床症状并非炭疽病所特有,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有类似表现,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

2.2 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是确诊炭疽病的关键。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显微镜检查可采集病死牦牛的血液、组织等样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炭疽芽孢杆菌。细菌培养则是将样本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血清学检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可检测牦牛血清中的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和疫情监测。

3 炭疽病的防控措施

3.1 预防措施

3.1.1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牦牛炭疽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常用的炭疽疫苗有炭疽芽孢苗等。在西藏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疫情流行规律和季节特点,合理安排疫苗接种时间。一般建议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疫苗接种,确保牦牛群体具有较高的抗体水平。接种疫苗时,要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接种剂量准确、接种途径正确[2]。

3.1.2 加强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牦牛的抵抗力,减少炭疽病的发生。要保证牦牛有充足、清洁的饮水和优质的草料,避免饲料和饮水受到污染。定期对牛舍、运动场等养殖环境进行清扫和消毒,保持环境干燥、卫生。同时,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牦牛过度拥挤,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3.1.3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牦牛群体进行健康检查和抗体检测。一旦发现疑似炭疽病病例,要立即隔离病牛,并及时向上级兽医部门报告。兽医部门应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调查,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1.4 人员防护与消毒

养殖人员和兽医在接触牦牛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在处理病死牦牛和进行实验室检测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自身感染。对病死牦牛的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或深埋,避免随意丢弃。同时,要对污染的场地、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进行喷洒、浸泡 [3]。

3.2 治疗方法

3.2.1 药物治疗

对于确诊感染炭疽病的牦牛,应及时进行药物治疗。抗生素是治疗炭疽病的主要药物,常用的有青霉素、链霉素等。青霉素对炭疽芽孢杆菌有较好的杀灭作用,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剂量根据牦牛的体重和病情确定。一般每天注射 2-3 次,连续使用 3-5 天。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以缓解牦牛的炎症反应和中毒症状。

3.2.2 对症治疗

在炭疽病牦牛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需结合具体症状开展针对性对症治疗,以缓解机体不适、辅助病情恢复。针对发热症状,可选用适宜的解热药物(如安乃近、氨基比林)按剂量给药,帮助牦牛降低体温,减轻高热对机体的损伤;针对呼吸困难的个体,及时给予吸氧支持,改善肺部通气,缓解缺氧状态。此外,需通过饮水补充或静脉补液的方式,为牦牛补充水分与营养物质,同时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及酸碱平衡,为机体对抗病原提供基础保障。

3.3 疫情控制与扑灭

3.3.1 隔离病牛

一旦发现炭疽病疫情,需第一时间将确诊病牛与疑似病牛单独隔离,切断其与健康牦牛的接触途径,防止病原扩散。隔离场所需选在远离现有牛舍、水源地及居民区的区域,避免污染环境与人员。同时安排专人负责隔离区管理,对隔离牛只开展单独饲养与针对性治疗,每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为后续诊疗调整提供依据。

3.3.2 封锁疫区

炭疽病疫情发生后,需立即封锁疫区以阻断扩散。严禁疫区牦牛及牛肉、鲜奶等产品流出,禁止非疫区人员、车辆未经许可进入。在疫区边界设醒目警示标志,明确封锁范围与要求,同时安排专人加强巡逻监管,实时核查人员车辆流动,确保封锁措施严格落实,防止病原通过人员、物资流动传播。

3.3.3 全面消毒

需对疫区牛舍、运动场、养殖用具等开展全面消毒,确保无死角、无遗漏。操作时先清扫地面、墙壁等表面污物,再选用有效消毒剂均匀喷洒。对于被污染的草料、粪便等,需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堆积发酵杀灭病原,或直接焚烧彻底消除污染,防止炭疽芽孢残留扩散。

3.3.4 紧急接种

需在疫区及周边受威胁区,对健康牦牛开展紧急接种。通过接种可快速提升牦牛群体抗体水平,构建免疫屏障,有效阻断疫情扩散。接种时需优先选择质量合格、来源可靠的炭疽疫苗,严格遵循疫苗使用说明把控剂量,按规范流程完成接种操作,确保接种效果,降低健康牦牛感染风险。

3.3.5 解除封锁

待最后一头病牛治愈或死亡后,需启动 20 天观察期,期间需每日排查牦牛健康状况,确保无新发病例出现。观察期结束后,由兽医部门对疫区消毒效果、牦牛群体健康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解除封锁。解除封锁后,仍需持续加强牦牛群体监测与日常管理,及时排查潜在风险,切实防止疫情复发。

结束语

西藏牦牛炭疽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控方法。通过加强对炭疽病的认识,做好诊断、预防和治疗工作,能够有效降低炭疽病的发生风险,保障西藏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技术研究,提高防控水平,为西藏牦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养殖户、兽医和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形成防控合力,共同应对炭疽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梁冰. 环境中炭疽芽孢杆菌的检测技术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2016.

[2] 黄桥 . 农村秋冬季散养家禽疫病防治策略及实践探索 [J]. 中兽医学杂志 ,2024,(01):49-51.

[3] 李红艳 , 蒋宗仁 . 畜禽养殖中怎样正确选用消毒剂 [J]. 畜禽业 ,2022,33(10):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