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与实践
匡海阳
衡阳市文化馆 湖南衡阳 421001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娱乐功能、群体认同功能和象征性功能等多重社会功能,对文化知识和先进文化的普及、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
(一)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
一是满足多元化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二是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社会凝聚力。创新开展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社区和谐、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功能与作用
群众文化活动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它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其次,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群众文化活动促进了社会和谐,增进了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最后,它还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各类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文化活动也日益丰富,拓宽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渠道。此外,民间文化团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活跃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 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地区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城乡、区域之间文化活动的差异较大。其次,一些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陈旧,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再者,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最后,资金短缺、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也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3.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现有的问题和挑战,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显得尤为迫切。创新不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度,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创新,可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路径,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策略
(一)服务内容创新
内容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创新内容是吸引群众参与的关键。内容创新应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审美和生活方式,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文化产品。同时,应关注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使文化活动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此外,鼓励原创作品的产生,支持文艺工作者发挥创造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
(二)服务形式创新
形式的创新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参与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舞台艺术的局限,创造全新的观赏体验。同时,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模式,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和传播,拓宽活动的影响力。此外,举办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也是形式创新的重要方向。
(三)管理机制创新
创新管理机制是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推行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实行绩效考核,提高活动的专业性和效果。同时,加强监管和服务,确保文化活动的质量和安全,维护良好的文化市场秩序。
(四)参与方式创新
创新参与方式可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群众自主策划和组织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点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活动生成机制。推广志愿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资助外,还可以通过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
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的实践路径
(一)把握时代脉搏,精心策划活动
策划者需敏锐洞察社会现象,提炼时代主旋律,以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精心策划群众文化活动。如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或根据地区特色、民族风情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以人为本,提升工作者素质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
(三)辅导与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
将辅导与活动相结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如开展文艺辅导、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同时,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如广场舞、戏曲表演等,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合不同文化内容,创新活动形式
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坚持节庆活动与平时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单项活动相结合、广泛参与型群众文化活动与高层次欣赏型精神展示活动相结合。如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文艺晚会、文化展览等,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五)注重细节创新,提升活动品质
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过程中,注重细节创新,提升活动的品质和效果。如通过优化舞台设计、灯光音响效果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创新活动流程、互动环节等,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四、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
我馆 2025 年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提出“服务场景化、参与社会化、资源数字化”的创新路径,接下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发现,创新模式可显著提升文化馆服务覆盖率、群众参与率及文化获得感,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典型案例分析
1. 案例一:“梦跃空间”之舞韵雁城——全民起舞·美育人生民间文艺团队艺术交流活动
针对公众文化需求已经从“观赏性”转向“参与性”,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为满足市民需求,我馆创新开展 2025 年“梦跃空间”全市民间文艺团队艺术交流活动,为全市民间文艺团队提供“可互动、可体验、可创作”的服务。邀请近 60 支民间文艺团队的近200 名创作骨干,现场由专家和群众进行作品探讨,逐个节目进行修改、提升。以达到促进艺术交流、提高艺术鉴赏力、提升团队艺术水平、服务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效果。将现场点评、现场编创、现场修改等过程贯穿始终,让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艺术创作过程,增强了艺术教育的普及性。通过面向市民直播,广大市民可足不出户参与现场互评环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极大的提升了市民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提升了广大民间文艺团队编创水平。本馆公共文化云平台活跃度显著提升,服务宣传周期间观众点击量超50 万次,线上线下同样气氛热烈。
2. 案例二:“艺启课堂”艺术体验活动
充分拓宽新馆空间优势,充分挖掘利用好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在一楼大厅、二楼打卡点、音乐教室、群星剧场开展“艺启课堂”全民艺术普及活动。邀请全市各年龄阶层市民参与青年内观流瑜伽课堂、中老年舞蹈课堂、少儿拉丁舞蹈课堂、少儿手鼓课堂、少儿电子琴课堂、少儿古筝科体验,通过现场教学、线上开展直播交流互动的方式对市民免费开放。直播课程点击量超20 万次,其中《青年内观流瑜伽课堂》成为最受欢迎课程。
3. 案例三:“艺启绽放·多彩芳华”全民艺术普及艺术体验活动
2025 宣传周期间组织“艺启绽放·多彩芳华”全民艺术普及成果展览、“衡迹”衡阳记忆老照片展、东西方乐器展、“和你在一起”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暨国际博物馆日雁城手工创意市集等展览展示活动。文化馆工作人员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带市民逛市集、在线看展览,通过线上与市民进行互动。使用户能够在线上享受到与现场参观相媲美的体验。
(二)案例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有效途径包括跨界合作、科技融合、社区参与和文化教育的结合。这些案例表明,创新不仅能够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这些成功的经验也为其他地区和领域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未来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个性化和互动性,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开展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途径。其次,创新应涵盖内容、形式、管理机制和参与方式等多个维度,以实现活动的多样化、个性化和互动性。再次,创新实践中应注重科技的运用和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社区和民众的主体性发挥。最后,创新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二)建议与实践指导
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应加大对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及时拨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平台建设方面。二是鼓励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文化活动的创新与发展。三是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估和激励机制,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打造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五是倡导公民参与和社会力量的加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新格局。
(三)研究展望与不足
本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论述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重要性和实践路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案例分析的数量和范围有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所有地区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情况。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案例库,增加比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对于创新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估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支撑。最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模式和策略也将不断演变,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文,常敏慧. 吴为. 新型文化业态的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253).
[2] 张娣媛 . 新时代人民主体视域下共同富裕实践研究[D]. 海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24(05).
[3] 在金玉明. 新时期对群众文化未来发展的展望[J]. 华章.2011(12).
[4] 徐凤英. 新时期对群众文化建设走向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