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校服装专业非遗数字化课程的成效评价
彭雨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1 引言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与数 高校服装专业亟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嵌入具备文化识别、技术转化与设计输出能力 导向下的设计教育转型需求。非遗服饰类项目在视觉形态、 为课程体系化建设提供了内容资源与技术支点。文章以湖南高校服装专 业教学 依托 从课程 建设目标出发,围绕数字化课程构建路径、资源配置方式与教学成效反馈进行系统分析,进而论证其在教学 实践与社会服务中的综合价值,形成一套可推广的非遗数字课程体系构建范式。
2 课程建设目标
2.1 体系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以非遗服饰类项目 设定涵盖图案提取、材质建模、虚拟重构与数字互动展示等技术 教学目标体系。在课程目标设定中,强调非遗 需满足从二维素材处理到三维数字样衣制作的全流程 拓展三层目标,以形成文化理解力、数字应用力与设计转化力 遗题材数字化转译项目为依托,构建具备系统结构、逻辑链条 行与成效评价提供清晰依据。
2.2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
非遗数字化课程体系在服装专 人 养 定位为 数字文化再造”类能力模块,与设计表达、工艺实现、视觉传达等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纵 拟仿真 + 文化识别”融合类课程群[1]。该课程群以数字建模软件操作能力为基础, 策划能力的进阶路径,支撑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在课时结构、任务负 CAD 等课程形成协同机制,实现从文化素材分析到可视化产品生成的闭环式教 中形成数字能力与文化内容双向驱动的支撑地位。
3 非遗数字化课程的体系化构建
3.1 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
非遗数字化课程目标设定应对接服装设计领域对“文化表达 + 数字技术”复合能力的结构化需求,将传统服饰非遗资源作为内容支撑,以数字建模、三维重构与可视化交互作为技能核心,构建适用于高校服装专业的技术训练体系 [2]。在课程输出能力设定上,应明确学生须具备三类能力结构:非遗文化要素识别与解构能力、数字技术操作与集成能力、设计语言转译与可视化表达能力。课程任务不局限于图案重现或静态展示,而是强调在数字环境中完成从素材解析、工艺逻辑建模到虚拟样衣生成的全过程能力训练。目标结构设置以实践产出为导向,要求每一个学习单元均可量化评估其在技术达成度、设计创意强度与文化契合度三个维度的表现,从而实现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标准的精准对接。
在人才培养路径中,非遗数字化课程群不应作 而应纳入核心课程矩阵。该课程体系应横向对接服装材料分析、 训模块形成连续的技能应用结构。教学内容需覆盖从传统文化分析 多软件协同、多平台发布与多任务集成,支撑学生形成跨媒介、跨系 字技能,更在于建立“非遗—内容—平台—应用”的逻辑路径,使学生具 或文化创意成果的综合能力,支撑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向产业融合与区域服务导向延伸
3.2 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模块设置围绕“非遗服饰—数字工具—产出形态”三元结构展开,教学内容应分层次、分类别构建完整教学闭环,任务之间具备清晰的逻辑流动关系。模块设置不仅需考虑技能覆盖完整性,还需考量技术组合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适用性 [3]。课程的整体结构应形成输入为非遗纹样与服饰材料等信息,过程为建模与交互开发,输出为可视化展示与数字策展成果的结构化路径。模块间数据与模型需可衔接,资源应统一标准格式,以确保教学环节之间信息连续、技术稳定、平台兼容。
(1)非遗元素数字提取模块:设置基 图像识别与结构建模的双线任务结构,图像线任务采用高分辨扫描+AI 分割工具提取典型非遗图案 结构线任务围绕服饰构造中的织法、剪裁形态与装饰部位,指导学生建 模块中 入 Ph oshop、Illustrator 等软件实现图素标准化处理,结合Python 脚本工具提升图案识别自动化程度,形成数字化再表达的输入源文件标准格式。
(2)数字建模与三维样衣构建模块:构建基于 CLO 3D、Browzwear VStitcher 平台的样衣建模任务序列,训练学生完成非遗纹样在虚拟服装上的空间映射与立体展示。在样衣建构中设置参数化建模任务,要求学生控制结构参数、织物厚度、下垂感与光影表现,实现高拟真度渲染效果。引入 UV 贴图操作流程与材质节点编辑器教学,提升材质控制的精细度与表现力。模块评估以样衣渲染图、展示动画与模拟穿着行为输出为标准,匹配数字服装在虚拟展览、数字营销等真实应用场景的输出需求。
(3)交互可视化展示与数字发布模块:构建基于Unity、Blender 与Spark AR 等交互平台的多场景发布任务体系,强化学生将三维成果导入可视化系统并进行功能性构建的能力。模块任务设计包括互动浏览路径设定、动画轨迹编排、触发反馈机制设计与跨平台输出模板设置。输出形式包括网页交互服装展示与线上虚拟发布会等成果形态,均需完成界面布局、素材整合与逻辑编程。模块确保成果可适应低带宽平台运行,技术要求覆盖模型优化、帧率控制与API 打包能力,构建完整的交互链路。
3.3 数字化资源应用
非遗数字化课程在资源配置上需覆盖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展示交互三类应用场景,对应配置包括三维扫描设备、图像处理终端、建模与渲染软件、多端展示平台及资产管理系统。在数据采集阶段,应部署结构光三维扫描仪与高清纹样采集设备,用于完成对非遗服饰实物的纹理、形态、结构等要素的高精度信息捕捉,配合点云重建算法完成基础模型初构 [4]。在纹样图形处理环节,配置支持 AI 分割与边缘检测的图形工作站,通过批量处理与脚本命令提高素材标准化效率,完成色彩提取、轮廓矢量化与纹样纹理图生成。
模型构建与可视化设计环节以 CLO 3D、Blender、Substance Painter 等专业工具为主平台,搭建面向服装数字设计的技术操作流程。模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多层结构的分件建模、纹样贴图映射与面料属性设定,构建服装在数字环境下的结构层次与外观 使用中需引入布料参数仿真模块与物理属性控制节点,结合真实织物的下垂性、挺括度、光泽感等指标进行参数输入与调试。素材输出格式需兼容后续交互平台要求,模型需采用 fbx、glb 等通用格式并附带纹理贴图与动作绑定配置文件,满足后续在 Unity 等引擎中的直接导入与场景调用需求。
在数字展示与交互发布部分,应配备 Unity 编辑器、Spark AR Studio 及 WebGL 兼容浏览终端,完成学生作品的跨平台输出与展示交互逻辑开发。展示部分采用组件化开发方式构建虚拟试衣、场景导览与动作响应功能模块,模型导入后需建立触发事件、 视角 新 I 菜单配置结构, 支持用户多端体验。在课程中还需部署数字资源版本控制系统,用于追踪 迹、参数变化与发布记录,实现过程追踪与成果溯源。展示成果需上传至校内教学成果 ,生成独立访问链接用于评估打分与行业展示平台对接,形成教学内容在文化传播系统中的可转化节点,提升课程教学产出向文化数字化生态体系的嵌入能力。
4 非遗数字化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效果
4.1 学生学习成果
非遗数字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围绕图案再设计、三维服装建模与数字交互呈现完成多个项目型任务,作品成果表现出显著的文化转译能力与数字表达精度。课程评价体系采用“结构准确度—视觉表达力—文化逻辑性”三维指标体系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估。图案再设计成果以元素抽取完整度、纹样合成方式与图形布局逻辑为评分依据,模型建构成果以面料下垂模拟误差值、结构拼接缝合精度与模拟帧数稳定性作为评分参数,交互呈现成果以任务完成流畅度、界面交互合理性与文化信息承载量为评估指标。在 2024 届课程项目展示中,17 组学生中有10 组完成三阶段成果输出。学生在课程反馈中提出,通过任务制推进路径提升了图像处理逻辑、建模流程规划与作品整合能力。
4.2 教师教学创新与课堂互动成效
非遗数字化课程在实施过程中 积极嵌入校企合作平台与地方文化服务任务体系,构建以学生作品成果为基础、以技术转化为导向的外部服务 、数字体验等场景中完成应用部署,体现出课程内容与区域产业需求之 型非遗元素基础上,学生输出的三维建模与交互展示成果被文旅公司 部署,形成从教学任务到行业产品的路径闭环。合作单位反馈中指出,课程团队在模型优化、 缩与平台适配方面具备专业稳定性,能够支撑商业系统中多端运行与内容迭代,满足交互精度与文化表现的双重要求。
课程成果同时拓展至地方高校,教师与学生协作完成的服务项目在资源整合能力、任务执行效率与文化表达一致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稳定性,提升了课程对地方文化传播系统的结构支持能力。学生实践成果、教师指导行为与合作项目内容的统计数据见表1。

图案识别与 CLO 建模两个环节的交互频率最高,说明学生在基础建模与图形处理阶段的参与度较高,教师也投入较多实时干预行为。Unity 交互设计与项目演示环节交互频次略低,反馈显示部分学生在脚本逻辑构建与互动参数设定中仍存在技术瓶颈。教师后续教学中增加针对交互逻辑构建的训练频次,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一对一技术指导比例,以平衡各模块的掌握深度。
4.3 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反馈
非遗数字化课程成果已在多项校企合作项目中实现技术转化与平台落地,形成以数字服装为载体的文化视觉输出路径[6]。课程成果输出结合“数字服装+IP 形象+ 互动呈现”模式,在与湖南某地文旅公司合作项目中,师生团队以花瑶为设计母题,开发出数字互动展陈系统,应用于文旅公司中的交互装置中,系统包含 12 套虚拟样衣与4 个互动场景模块,集成多语言解说与虚拟试穿功能。
社会服务反馈层面,课程成果对接 建模标准模板。2023—2024 年度共输出 5 套数字服饰模型资源。 晰度控制、渲染细节把握与跨平台适配能力方面给出高水平评价。 移应用,形成专业内容与区域文化服务之间的协同转化机制,增强了高校服装专 化传承体系中的平台影响力与实践支撑能力。
5 结论
非遗数字化课程体系在湖南高校服装专业建设实践中实现了文化要素提取、建模表达与交互发布的技术路径集成,课程目标明确对接“文化 + 数字”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模块设置构建了从图案处理、三维建模到虚拟发布的完整教学链条,资源部署覆盖了三维扫描、建模平台与交互终端的全流程教学需求。实施结果显示,学生在图形再构、数字样本生成与文化叙事建构方面产出质量稳定,教师教学方式形成任务驱动与实时反馈并行的数字化教学机制,校企合作实现项目对接与平台嵌入,推动成果向行业应用拓展。课程体系在满足教学技术精度与文化表达完整性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生项目产出为核心、以多维反馈机制为支撑的教学闭环结构,为非遗类课程数字转型与区域文化数字化教育体系提供了可复用的模型范式。
参考文献:
[1] 杨扬 .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以吴地非遗数字化传承课程为例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5,(01):119-121.
[2] 陈默. 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 文化月刊,2024,(10):64-67.
[3] 梁晓昙, 白芸菲. 乡村振兴下桂西北非遗数字化转型及其在高职广告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J].上海服饰 ,2024,(08):177-179.
[4] 闫宏宇. 基于文化传承的高职非遗数字化课程建设研究[J]. 中阿科技论坛( 中英文),2024,(08):132-36.
[5] 余慧娟 . 关于数字赋能非遗传承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非遗数字化建设为例 [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22,(00):111-122.
[6] 李西熙 . 基于非遗数字化的柳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服装设计课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50(06):161-162+170.
课题名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湖南高校服装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数字化改革研究”(HNJG-2022-1158)
作者简介:彭雨(1981.4-)女,汉族,籍贯:湖南湘潭,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服饰、非遗、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