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

刘晓芳

湖北省天门市实验高级中学

当前教育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明确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求整体优化课程内容,强调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主线,确立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素养目标,提出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通过议题式教学促进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新课标对素养导向和结构化学习的要求,为大单元教学策略设计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当前思政教学中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问题:情景材料堆砌,知识传授内在联系不强,三维目标落实失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和核心素养。为此,本文聚焦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旨在回应政策与课标要求,破解教学现实困境,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一、深度学习下大单元教学的特征分析

从理论层面看,深度学习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核心特征聚焦“素养本位”与“认知进阶”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四方面:

其一,目标的整体性,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打破单课时碎片化目标,构建“总—分”递进的目标体系,如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一核心,整合唯物史观认知、政治认同培育、辩证思维发展等目标,而非孤立设定“掌握原始社会特征”“理解剩余价值学说”等单一目标;

其二,内容的结构化,以“问题逻辑”重构教材内容,而非按教材章节简单罗列,实现知识从“点状记忆”到“网状建构”的转变;

其三,思维的高阶性,突破“识记—理解”的低阶认知,聚焦“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强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如分析阶级社会更替的根本原因而非仅记忆各社会形态特点;

其四,学习的迁移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核心,注重将单元所学迁移到真实社会情境中,如用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当代中国实践,实现知识从“课堂掌握”到“生活应用”的跨越,彰显学科育人价值。

二、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

(一)锚定核心素养,重构单元教学目标

深度学习下的大单元教学,要围绕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打破单课时目标零散的问题,搭建“单元总目标—阶段分目标—课时子目标”的递进体系,目标要落到“理解规律、坚定认同”上,不能只停留在记知识点,还要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形成价值判断。

以必修 1 第一课为例,单元总目标可设为:通过学习人类社会形态变化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搞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现象。分目标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与阶级社会),能结合石器、金属工具的变化,说清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出现的根本原因,初步明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阶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能对比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讲清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之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性;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实践),能结合十月革命、中国脱贫攻坚案例,说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如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认同“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二)整合教学内容,用“问题支架”帮学生建知识

深度学习需要结构化的知识,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教师要打破教材章节界限,围绕核心问题重组内容,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支架”,让学生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建知识体系,避免学混内容。

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为例,可把内容整合成三个探究模块,搭配问题支架:模块一“原始社会为啥会解体?”,整合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产生的内容,设计表格让学生对比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工具、劳动方式、产品分配,自主梳理“个体劳动多了→私有制出现→贫富差距大→原始社会解体”的逻辑;模块二“阶级社会更替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整合三个阶级社会的内容,设计框架让学生填不同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再思考“为啥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基本矛盾?”,结合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案例分析;模块三“科学社会主义怎么从空想变科学、从理论变实践?”,整合相关内容,设计时间轴(标注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十月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案例表(填圣西门设想、十月革命措施、中国脱贫数据),再思考“为啥空想社会主义没实现,中国实践却成功了?”,帮助学生理清“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创新—实践验证”的知识体系。

(三)设计高阶探究活动,让知识能“用起来”

深度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设计“问题 + 任务”的探究活动,避免老师讲、学生听,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展示成果、反思评价中,把课堂学的知识用到生活里,同时培养思维和认同感。

以“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为例,设计三组递进活动:第一组“辩论:资本主义能一直存在吗?”,给“资本主义福利制度”“2008 年金融危机”“美国贫富差距数据”等材料,让学生分组从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辩论,明白福利制度没消除剥削,资本主义有历史局限;第二组“写分析报告:空想社会主义设想和十月革命实践有啥不同?”,给圣西门“科学家管社会”的设想、十月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措施,让学生总结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符合国情、靠无产阶级);第三组“写短评:脱贫攻坚怎么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给“土地流转”“产业扶贫”案例、中国 GDP和收入增长数据,让学生结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分析中国怎么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三组活动从理论辨析到案例总结,再到实践应用,让学生真正用活知识。

三、结语

本文围绕深度学习构建的高中思政大单元教学策略,既回应了“教育强国”政策与核心素养课标需求,也针对性解决了当前教学碎片化等现实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推动学生从“记知识”向“懂规律、用理论”转变,助力高阶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提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为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提升高中思政育人质量提供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方军 , 苏铁梅 . 高中政治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策略探析 [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1):3.

[2] 刘玉萍 , 刘榆 . 以大概念引领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单元教学——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