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红楼梦》美食隐喻英译研究
高丽 程欣 周小莉
滁州学院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1、引言
根据知网(CNKI)统计数据显示,《红楼梦》研究文献数量可观,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研究是重要分支。江淮官话作为《红楼梦》的关键语言载体,其美食隐喻不只是饮食场景的描述,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社会阶层等深层内涵。这些词汇,既体现江淮地区饮食习俗,又暗含方言特有的表达韵律。其英译对传播中国方言文化与文学经典意义重大。
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切入,聚焦《红楼梦》美食隐喻里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深入剖析典型译本的翻译策略差异,旨在为经典文学外译和文化传播开拓新视角,助力传统经典借翻译更好地走出去,让文化传播更具青春创造力。
2、理论概述
2.1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1964)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中提出,核心主张翻译应使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与源语读者一致,而非追求形式对应。该理论强调文化适应性,提出通过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传递深层含义,必要时采用注释、归化或意象替换补偿文化缺省,其分级对等原则对文化负载词翻译具有指导意义,成为跨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范式。
2.2《红楼梦》美食隐喻概述
《红楼梦》美食隐喻指小说中通过饮食描写构建的象征体系,兼具文学审美与社会批判功能。其隐喻机制包含命运暗示、阶级标识、经济隐喻等维度。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美食隐喻里的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是传递作品文化与情节的关键。这些负载词借饮食细节,串联人物命运、阶层差异,翻译时需用“动态对等”,还原文化内涵,让读者感受地域文化,使美食不只是饮食描写,更是跨文化传递作品深刻内涵的载体,实现功能对等,让江南官话负载词承载的文化、情节,在译文中精准呈现 。
2.3文化负载词和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概述
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Terms)是指在语言系统中能够直接反映特定民族文化内涵及思维特征的词汇单位,其语义内容承载着鲜明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跨语言转换时往往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形式。 这一定义由林煌天 (1997)在《中国翻译词典》指出。这类词汇承载着历史、宗教、习俗、地理或社会价值观等文化信息,翻译时容易造成文化缺省,即目标语读者因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难以理解。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指江淮方言区特有的、承载地域历史、饮食及民俗文化的词汇,其语音、构词及文化隐喻构成翻译难点。在《红楼梦》中,这类词汇既反映清代江南士族生活细节,需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实现文化补偿性翻译。
3、《红楼梦》美食隐喻英译——以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为切入点
本文原文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英译版本选取杨宪益、戴乃迭(1978)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版本和David Hawkes(1977)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版本(后面简称杨译本和霍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杨译本秉持“忠实原著”原则,对江淮官话特色词汇直译加注释,保留方言特征却存在注释偏学术、增加理解负担的问题。David Hawkes则侧重西方读者接受度,用归化策略简化方言文化负载词,提升可读性却导致江淮饮食文化、方言特色流失。下面将从命运暗示、阶级标识、经济隐喻、文化规约、宗教哲学等美食隐喻的维度进行分析。
3.1命运暗示
命运暗示指饮食意象暗含人物结局,在《红楼梦》中常借助饮食相关元素及其在方言、文化中的特殊内涵来体现。
例1:胭脂鹅脯
原文:第三十五回林黛玉道:“胭脂鹅脯你也不吃?”
杨译本:"Won’t you even try the goose with soy paste?" asked Daiyu.
霍译本:"Not even rose-pickled goose?" asked Dai-yu.
在江淮官话中,“胭脂”兼具饮食术语红曲与文学意象阁红妆的双重性。杨译本严格保留“胭脂”在江淮方言中代指红曲米的实物特征,但未能体现“胭脂”与人物命运的关联,即“胭脂”象征宝玉的红粉痴情,“鹅脯”的油腻感暗示其繁华易逝;霍译本优化了阅读体验,但将“胭脂”转化为西方熟悉的rose玫瑰,淡化江淮方言特性,扁平化了《红楼梦》美食背后的地域性与命运隐喻。
例2:人参养荣丸
原文:第二十八回宝玉道:“我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人参养荣丸。”
杨译本:"know the pills she needs," said Baoyu. "They're called ginseng nourishing pills."
霍译本:"I know the sort of pills she ought to take," said Bao-yu. "Something like Ginseng Tonic Pills."
江淮民间认为人参大补元气,但性热,与黛玉阴虚内热体质冲突,“养荣”常指表面光鲜。杨译本采用直译,准确传递药名,但nourishing过于中性,未体现贾府“越养越衰”的命运;霍译本采用功能对等和模糊化,用tonic隐含短期刺激、长期依赖的含义,暗合黛玉虚不受补的命运。
在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江淮官话负载词的命运暗示,需把握饮食意象的双重内涵、文化象征与命运关联,深入理解其实物特征与文学意象,精准传递人物命运深层联系,注意词汇选择对地域文化和命运隐喻的影响,避免弱化命运暗示,保留命运象征意义。
3.2阶级标识
阶级标识指饮食元素体现的阶层差异。如《红楼梦》中茄鲞的精细工艺、碧粳粥的专属称谓,彰显贾府的特权与上层地位。
例3:茄鲞
原文:第四十一回凤姐详述茄鲞做法“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㔐了。”
杨译本:You take a newly-picked aubergine, peel it.
霍译本:You take fresh aubergines, skin them.
在江淮方言中“鲞”字专指经过精细加工的腌制品,“㔐”指去皮是特有的烹饪术语,这些词汇都承载着鲜明的阶级标识功能。杨译本newly-picked强调食材新鲜度,暗示贾府获取时令食材的特权,但peel失去江淮方言特色;霍译本fresh不含采摘之意,skin暗示工艺复杂度 ,展现了贾府的奢靡 ,但使方言特色流失。
例4:碧粳粥
原文:第八回宝玉吃了半碗茶,又吃了半碗碧粳粥。
杨译本:Baoyu drank half a bowl of tea and ate half a bowl of green-rice porridge.
霍译本:Bao-yu drank half a cup of tea and finished with half a bowl of green-rice gruel.
江淮地区中,“碧”在方言中常形容青绿色 ,“粳”是对非糯性稻米的专称,区别于籼米,“粥”是上层社会用语,指精心熬制的米食,与稀饭存在阶级语用差异。杨译本的porridge更符合“碧粳粥”作为清代宫廷贡品的稠厚特质,而霍译本gruel因历史上与西方农民饮食关联,易误导读者。
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江淮官话阶级标识需把握好方言专属含义、工艺细节、阶级象征等,翻译时需保留这些阶级标识特征,避免替换方言词导致阶级符号意义丢失。
3.3经济隐喻
经济隐喻指事物象征经济属性。如《红楼梦》中从食材稀缺、计量体现奢侈与经济的象征。
例5:酸笋鸡皮汤
原文:第八回凤姐又命人“做酸笋鸡皮汤来。 ”
杨译本:sour bamboo shoot and chicken skin soup
霍译本:sour bamboo and chicken soup
“酸笋”在江淮饮食文化中专指经过乳酸发酵的竹笋 ,”鸡皮”特指鸡胸部位整张剥离的嫩皮。杨译本通过完整命名暗示两种非常规食材,基本保留经济隐喻的物质基础,突出该食材的稀缺性;霍译本模糊化处理,bamboo未区分笋或杆,完全删除“鸡皮”信息 ,降格为普通酸味鸡汤,与凤姐的奢侈形象割裂,使经济隐喻破坏。
例6:熊掌鹿筋
原文:第五十三回乌进孝进贡:“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
杨译本:"Twenty pairs of bear’s paws and twenty catties of deer sinews."
霍译本:"Twenty bears’ paws and twenty catties of deer tendons."
“熊掌”、“鹿筋”是清代江淮地区的顶级贡品,“对”是江淮计量珍贵成对物品的特殊单位(强调完整性),“斤”保留了明代十六两制的计量传统。杨译本pairs保留了“对”的完整性概念,暗示需猎杀20头熊,体现经济成本可视化,sinews比tendons更贴近中医”筋”的概念;霍译本省略pairs弱化完整性概念,tendons为医学通用语,失去药膳的特殊性,使得清单的仪式感被削弱,更像普通食材采购单。
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江淮官话经济隐喻需把握好饮食元素的专属指代、计量特征以及经济象征,翻译时需保留这些经济隐喻特征,避免破坏其象征意义。
3.4文化规制
文化规制指文化背景对饮食相关行为、符号的规范约束,像《红楼梦》里饮食礼仪习俗承载特定文化意义与社会秩序,是文化在美食领域的体现 。
例7:莲叶羹
原文:第三十五回宝玉挨打后要吃莲叶羹,凤姐道:“老祖宗那里有旧模子。”
杨译本:”Her old ladyship has some old pastry-cutters. “
霍译本:”There are old moulds in the Ancestress’s quarters.”
在江淮文化中“老祖宗”是家族礼规秩序的核心象征,反映传统社会礼文化。“老祖宗”作为家族长辈、权力顶点,承载着礼规传承、身份尊崇的双重功能。杨译本直译old ladyship(老夫人 / 老姑奶奶 )亲切直接,仍难传递其赋予的 “家族礼俗裁决者”角色和红楼梦里日常尊称 “老祖宗” 语境有差异,霍译本译Ancestress(女祖先 / 女祖宗 )强化宗法身份但偏离日常礼规实践的鲜活感,易弱化其宗法权威下的亲切敬称之意。
例8:酸梅汤
原文:第三十四回“又湃了半碗汤给他喝 ”
杨译本:chilled some broth in cold water for him
霍译本:steeped a fresh half-bowlful in cold water
“湃”承载江淮金陵井水速冷降燥的独特食俗。杨译本chilled直译物理降温,贴合“湃”作为民俗动作的降温表意,保留食俗操作逻辑;霍译本 steeped混淆冷浸与热泡,误读 “湃” 的民俗功能,让金陵酸梅汤冷浸这一传统食俗文化,在翻译中因词汇表意偏差,出现文化信息传递的不准确,丢失原著里江淮官话负载的地方食俗特色 。
功能对等理论下翻译江淮官话负载词需把握文化内涵、民俗功能和符号意义。要理解其文化根脉,准确传递家族权力仪式、民俗逻辑,避免词汇偏差,采用文化贴合的译法保留地域文化规制。
3.5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探讨宗教信仰、教义等与哲学思考融合的领域,在《红楼梦》里,通过饮食、行为等承载道家天人合一、禅宗清寂等思想 。
例9:冷香丸
原文:第七回宝钗述“冷香丸”制法
杨译本:cold fragrance pills
霍译本:cold perfume pills
在江淮地区,人们对节气、物候有着独特的感知和重视,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冷香丸”的制作极为讲究,需四季花蕊 + 四时节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道家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杨译本cold fragrance pills采用直译保留了“冷香丸”这一名称,一定程度上能让读者初步感知到这是具有特殊香气的药丸 。而霍译本将fragrance改为perfume,perfume更侧重人工合成的香水味,弱化了 “冷香丸” 中药香所蕴含的 “天人感应”这一哲学内涵,没有很好地体现出原著中冷香丸制作所关联的道家时空隐喻。
例10:妙玉茶礼
原文:第四十一回妙玉以五年前梅花上的雪烹煮老君眉款待贾母,并对黛玉直言:“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
杨译本:"You, of all people, are such a philistine.”
霍译本:"You of all people, a vulgarian.”
妙玉的茶礼体现江淮文化中禅宗“清寂”思想,梅花雪水象征纯净无染,“老君眉”是一种暗合佛教的色空观的白茶,即茶汤的色、香、味皆为虚幻,唯有“品”的过程指向心性澄明。杨译本以philistine(庸人)突出精神境界的差异,暗合禅宗“顺应自然”的理念。霍译本用vulgarian(粗俗之人)强调黛玉的世俗化,与妙玉的“槛外人”身份形成对立。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宗教翻译需精准还原哲学内涵,避免文化误读。对蕴含宗教哲学思想的江淮官话负载词,要防止因语言文化差异导致符号曲解,保持文化敏感性,忠实传递宗教内涵。
4、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为《红楼梦》美食隐喻江淮官话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了系统性解读框架,通过对命运暗示、阶级标识、经济隐喻、文化规约、宗教哲学、等文化符号的剖析,呈现出译文在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传递间的博弈。杨译本保留方言却增加理解成本,霍译本追求流畅性却弱化江淮官话特色,二者都反映出跨文化翻译的复杂困境。
这些研究为经典文学外译提供启示,需平衡语言归化与文化异化,既借助直译、音译保留江淮官话 “乡音”,又通过注释、文化阐释补足背景,让英语读者感知《红楼梦》美食隐喻中江淮官话所反映的文学韵味与社会隐喻。
未来,文化负载词翻译需深化 “功能对等” 实践,一方面细化方言文化调研,挖掘《红楼梦》美食背后江淮官话的民俗、哲学基因;另一方面创新翻译策略,结合注释、文化脚注与多媒体辅助,既在语言层面通顺,又在文化层面 落地,让《红楼梦》美食隐喻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文化温度的生动载体,助力中国方言文学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CHUN C.Nezha Across Culture: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in Nezha(2019)and Nezha 2 Journal[J]Scientific and Social Research,2025,7(5):77-82
[2]GIULIANA G.Food,culture,language and translation.Journal[J].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2017,12(3):214-221
[3]MARK S,FERRARA. Bao-yu and the Second Self: Pairing, Mirroring, and Utopia in Hongloumeng[J]. Interdisciplinary Literary Studies, 2015, 17 (3) : 371-395.
[4]MARTIN F.Reaching out;or,Nobody exists in one context only:Society as translation[J].Translation Studies,2009,2(1): 21-40
[5]NIDA E.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6]管邦迪,向明友.翻译过程的概念整合新解——以《红楼梦》文化负载词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24(1):68——79
[7]吕娜.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探讨——评《英汉翻译技巧》[J].热带作物学报,2021(6):56—67
[8]麻珍玉.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研究[J].语文建设,2015(10):45—58
[9]钱亚旭,纪墨芳.《红楼梦》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J].红楼梦学刊,2011(11):88—96
[10]杨忠.翻译作为再实例化过程的语篇意义对等及译者主体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8):32—51
基金项目:2025年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立项,项目编号:2025CXXL2620
滁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问题(2024jyz005)
2025滁州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凭食启幕,借译展味:基于中英翻译视角下美食隐喻分析与跨文化阐释--以《红楼梦》为例(项目编号:2025CXXL2620)
滁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问题(2024jyz005)
作者简介:高丽(2005.10),女,汉,安徽省合肥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和人文社科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程欣(2006.01),女,汉,安徽省黄山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和人文社科类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周小莉(1984.10),女,汉,安徽省马鞍山市,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