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实践
刘杰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70
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变革的重要趋势。建筑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 BIM 技术、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建筑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技能要求日益提高。高职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效果图绘制与表现的能力,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资源分散、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字化平台凭借其资源整合、互动教学、数据管理等优势,为建筑类计算机辅助教学带来新的契机。因此,探索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实践,对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传统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高职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理论讲解 +软件操作演示”的单一模式。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软件功能与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模仿练习,缺乏自主思考与创新实践的空间。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相悖,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建筑效果图绘制任务时,往往束手无策。
(二)教学资源分散
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涉及多种计算机软件及大量教学资源,如 3D 建模软件、渲染软件的教程,各类建筑风格案例素材、材质库等。在传统教学中,这些资源分散在教材、光盘、网络等不同载体,缺乏系统性整合。学生获取资源时需耗费大量时间筛选,且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快速调用合适资源,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无法满足课程教学对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
在传统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的实践中,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未能跟上建筑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设计理念的革新。大多数教学项目都是虚拟简化案例,这种教学方式与实际建筑项目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充分理解并掌握行业前沿的效果图表现技术与实际操作流程。此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问题之一。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作业的完成度和外观美观度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设计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技能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使得毕业生在步入职场后难以迅速适应,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因此,亟需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数字化平台在建筑类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优势
(一)资源整合与共享
数字化平台可将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构建集软件教程、案例库、素材库、教学视频等为一体的资源中心。教师能根据教学需求,快速分类整理资源,并通过平台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学生可随时登录平台,按需获取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形成自主学习资源体系。同时,师生还可在平台上上传优质作品与学习心得,实现资源共建,丰富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实用性。
(二)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数字化平台,可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利用平台发布预习任务与教学视频,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针对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并组织小组讨论与项目实践,实现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先通过平台完成知识学习,课堂时间则用于作品展示、师生互评与问题研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此外,项目式教学、协作学习等模式也能借助平台优势,引入真实项目案例,促进学生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提升。
(三)个性化教学与精准评价
数字化平台可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如学习时长、作业提交情况、测试成绩等。通过数据分析,教师能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特点,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与指导建议,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平台支持多元化评价方式,除教师评价外,还可开展学生自评、互评,结合学习过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发展,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以学定教”原则。结合行业岗位需求与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模块化知识点,设计阶梯式学习任务与真实项目案例。依托数字化平台功能,构建“课前自主预习 - 课中深度探究 - 课后拓展提升”的教学流程,融合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同时,建立动态教学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全过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达成。
(二)教学实践环节
课前阶段,教师通过数字化平台发布预习任务,提供教学视频、软件操作指南、预习测试题等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基础知识与软件操作技能。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在平台提交学习疑问,教师据此调整课堂教学重点。课中阶段,教师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精讲,结合实际案例演示软件操作技巧与效果图表现方法。组织学生分组开展项目实践,学生通过平台获取项目资料,进行团队协作设计,利用在线讨论区交流想法,教师实时在线指导。课后阶段,学生在平台提交作品,参与线上互评与教师评价,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作品。教师还可在平台发布拓展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升专业技能。
(三)教学实施保障策略
为确保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学顺利实施,需从多方面提供保障。加强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教师学习数字化教学工具使用、教学设计方法创新等内容,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优化平台功能,确保资源存储、在线教学、数据管理等模块稳定运行,为教学提供可靠技术支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行业专家指导,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同时,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流程,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实践,推动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学模式持续优化。
结束语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筑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与实践,为高职建筑效果图表现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通过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创新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与精准评价,有效解决传统教学弊端,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持续深化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将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建筑专业人才,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籍引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为例 [J]. 林业科技情报 , 2024, 56 (01): 247-249.
[2] 王蔚 , 周逸桉 , 颜昱 , 黑萌萌 . 图像化思维介入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创新——以长沙1、2 号线地铁站为例[J]. 住区, 2022, (06):111-118.
[3] 崔玲玲, 阎阳.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建筑类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电脑知识与技术 , 2020, 16 (31): 164-165+171.
作者简介 : 刘杰 (1979--) ,男副教授 / 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辅助设计、建筑可视化表现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课题( 批准号:202337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批准号:NZJGH20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