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启智,以“研”促学
袁燕
湖北华宜寄宿学校
一、引言
2022 年版新课标着重指出,教育需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来展开,积极推行依托数据的精准教学以及个性化的学科实践活动。然而,传统的校本教研存在明显短板,形式较为单一,资源也相对分散,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关调研结果显示,高达 84.24% 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于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教研活动; 64.85% 的教师觉得教研活动形式缺乏新意; 54.55% 的教师对教研活动效果的评价仅为“一般”,数字化教研在整合资源和提升协作效率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 70.3% 的教师对获取教研资源十分重视。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功能适配性欠佳, 39.39% 的教师认为相关平台功能表现普通;而且学习成本有所增加,占比达 44.24% ,这导致数字化教研的效能未能充分释放。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教研体系存在“效能悖论”,更提醒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把数字化教研的潜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本文基于调查和课题研究成果,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核心,提出了以数据驱动和场景化为切入点的教研实践新路径,旨在让教研活动切实融入课堂、贴近学生,为新课标理念的有效落地提供实际依据。
二、数字化教研赋能学生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以“智”驱动,精准施教
1. 数据融通,靶向学情
如今,教师备课方式发生转变,不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而是借助智能教研平台,获取能够精准呈现学生学情的数据。有调研表明,仅有 23.6% 的教师体验过以数据为驱动的精准教研,这反映出当前技术在教研应用方面深度不够的问题。
一节初中数学课的场景。教师利用平台对前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有60% 的学生在“函数图像”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针对这一情况,教研活动着重探究问题的根源,并据此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比如,引入动态可视化工具,让学生在互动操作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函数的变化规律,这种以“数据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定策略”的闭环式教研模式,使教研工作从以往宽泛、缺乏针对性的讨论,转变为精准施教,让课堂设计能够精准触及学生学习中的痛点,在实践操作方面,需要开发具备学情分析、行为追踪等功能的智能模块。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答题数据以及课堂互动反馈情况,再结合教研共同体的研讨结果,制定出符合学生个体需求的教学调整方案。如此一来,教研工作不再是脱离实际的设想,而是能为学生学习提供精准指引的导航系统。
2. 协作赋能,动态优化
教研的活力源泉在于协作,数字化平台则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得跨学科、跨学校之间的智慧碰撞与融合成为现实。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有 81.21% 的教师认为备课组协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不过仍有 59.7% 的教师期望能有跨校协作的功能,跨校联合的语文课:教师利用平台分享“议论文写作”的实际案例,再结合数据分析,找出学生在组织论据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教研团队依据这些问题,精心设计出结构化的写作模板。随后,团队成员通过线上非同步研讨的方式,对教案进行反复迭代和优化,最终打造出一个涵盖论点剖析、素材推荐的数字化资源包,学生使用平板完成写作任务,平台会实时给出论据逻辑性的评分。教师依据这些评分,及时调整教学指导的重点。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还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得到结构化思维的有效训练,构建跨校资源共享机制,开发智能推送功能,以此保证优质教案能够精准契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以“景”促学,资源融通
课堂的魅力体现在把教研成果自然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局限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相关调研表明,有 70.3% 的教师把获取教学资源当作数字化平台的关键需求, 49.24% 的教师强调资源供给的重要性,以小学科学课“植物生长”主题为例,教研团队借助平台调用结构化资源库,拿到包含实验视频、交互模拟的教学包。课堂上,学生借助 VR 工具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观察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生长速率造成的影响,之后分组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教师依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实验数据,适时调整提问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原理,这种场景化的教研模式让教学资源不再是死板的素材,而是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态支撑。在实践方面,需要开发模块化的资源库,按照学段、学科和主题进行分类,保证资源与课堂场景完美契合。同时,可以加入游戏化元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评”促优,持续迭代
教研的终极价值体现于推动学生学习的不断改善,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相关调研结果表明,有 50.91% 的教师觉得当前教研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这一现象凸显出反馈闭环存在缺失的问题。在“近代中国变革”这一课程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团队借助平台数据,精心设计了涵盖史料分析、思维导图等内容的学习任务。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平台提交学习成果,系统会自动对史料引用的准确性进行评分,教师再结合人工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深度予以评价,进而形成全面的反馈信息。课后,教研组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展开分析,并对教学设计进行迭代优化,例如增设史料解读指导环节,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既能够让学生依据反馈明确自身的改进方向,也有助于教研成果在课堂实践中持续优化。从实践层面来看,有必要构建一套包含过程性数据(如平台活跃度)、成果转化率(如课堂应用效果)的评价体系,并引入区块链技术,以此保障反馈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公平性。
三、结论
数字化教研探索是一场由“形式”迈向“效能”的深度变革,它既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连,更勾勒出学生学习的未来蓝图。调研所发现的“效能悖论”警醒我们,教研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教学、达成场景化的资源融合以及推动多维评价的不断更新,数字化教研为学生搭建起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成长阶梯。这不仅是对教育数字化趋势的积极响应,更是对学生潜力无限的郑重许诺。
参考文献:
[1] 郑涛. 区域数字化教研:基本内涵、实践价值与发展路径[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教学管理 ),2025,(04):15-20.
[2] 尹利平 . 以数字化教研赋能思政课数字化教学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教学管理 ),2025,(Z1):15-21.
[3] 刘力 . 新时期数字化教研的实践探索 [J]. 教学月刊·中学版 ( 教学管理 ),2025,(Z1):3.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 2024 年度立项课题“数字化赋能校本教研模式构建与效果追踪研究”(项目编号:2024ZX06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