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

尹晓娟 李玉兰

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育泽学校

“双减”政策不仅聚焦作业总量的控制,更强调作业质量的提升,而作业评价作为作业设计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作业功能的实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长期存在“三唯”倾向:唯答案正确、唯分数高低、唯教师判断,这种评价模式既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双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重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策略,使其从“筛选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成为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核心诉求

1. 从“结果判定”到“过程关注”

双减政策要求作业回归育人本质,这意味着数学作业评价需突破“只看答案对错”的局限,转而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方式、策略选择和探究精神。例如,面对一道错误的应用题,评价应聚焦“学生是否理解了数量关系”“是否尝试了不同解法”“错误源于概念混淆还是计算失误”,而非简单标记“ × ”。

2. 从“单一标准”到“多元维度”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多个维度,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评价需对应这些素养维度,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如评价一道几何题,不仅要看“是否得出正确面积”,还要关注“是否能借助图形直观分析问题”“是否能用数学语言描述推理过程”“是否发现了题目的变式规律”。

3. 从“权威评价”到“主体参与”

双减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业评价应打破教师“一言堂”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家长参与,实现家校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共同关注,形成教育合力。

4. 从“静态结论”到“动态发展”

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处于持续发展中,双减背景下的评价需摒弃“一次性定论”,转而采用动态追踪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轨迹。如建立“作业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不会用线段图解题”到“能熟练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的过程,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

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评价内容片面化,聚焦“知识掌握”忽视“素养发展”

多数教师评价作业时,将 80% 以上的注意力放在“答案正确性”上,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意识等关注不足。例如,评价计算题仅看“结果是否正确”,不关注“是否采用了简便算法”“是否检查了计算过程”;评价解决问题仅看“列式是否正确”,不分析“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是否有独特的解题思路”。这种评价导致学生形成“只要答案对就行”的功利心态,抑制了数学素养的发展。

2. 评价方式刻板化,依赖“等级标记”缺乏“过程解析”

当前数学作业评价仍以“√”“ × ”和“A、B、C”等级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解析。某调查显示, 75% 的数学作业评语为“优”“良”“继续努力”等模糊表述,仅有 25% 的评语涉及具体解题思路。这种“只给结果不给原因”的评价,让学生无法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如学生因“对‘平均分’概念理解偏差”做错题目,却因笼统评语“计算错误”而反复练习计算,陷入无效学习。

3. 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师“独断评价”弱化“学生参与”

学生作为作业的完成者,在评价中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多数课堂中,作业评价由教师单独完成后直接反馈,学生缺乏自评机会;同伴互评仅在少数公开课中出现,且多停留在“互相检查答案”层面,未涉及对解题策略的深度研讨。这种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也使评价失去了“教学相长”的功能。

三、双减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优化策略

1. 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激活评价的协同性

教师主导评价:教师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聚焦学生思维的深度解析。例如,评价“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不仅要指出“假设法是否正确运用”,还要标注“学生是否发现了腿数与头数的关系”“是否能将此方法迁移到类似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若用列表法验证假设结果,会更严谨哦!”

学生自主评价:设计“作业自评表”,引导学生从“解题思路”“错误原因”“改进方法”三方面反思。如低年级可采用图文结合的自评表:用“ ”

标记“我认为最棒的解法”,用“?”标记“我不懂的地方”;高年级可撰写简短自评:“这道题我先用了方程法,后来发现算术法更简便,下次会尝试多种方法。”

同伴互助评价:组织“作业互评小组”,采用“优点 + 建议”模式交流。如评价同伴的“分数应用题”作业时,要求说出:“你能抓住‘单位1’这个关键,这点值得我学习;如果能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可能更清楚。”教师需提前培训互评标准,避免互评沦为“挑错游戏”。

家长协同评价: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作业态度而非仅看结果,设计“家长观察记录”:“孩子完成作业时是否主动查阅课本?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求助?”通过家长反馈,教师可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发现某学生“频繁用计算器算简单题目”,可针对性设计“估算检验”作业。

2. 设计全面化评价内容,凸显素养导向

基础维度: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如“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如是否正确区分“周长”与“面积”)、“运算的规范性”(如竖式计算是否对齐数位)、“公式的应用熟练度”等,确保数学学习的根基扎实。

思维维度:重点评价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创新性。逻辑性可通过“推理过程是否严密”判断,如“是否能从‘三角形内角和 180 ’推导出‘四边形内角和 360 ’;灵活性看“是否能多角度解题”,如“除了方程法,是否尝试过算术法或画图法”;创新性关注“是否有独特思路”,如解答“平均数问题”时,学生是否发现“移多补少”的简便方法。

习惯维度:涵盖审题习惯(如是否圈画关键信息)、书写习惯(如数字是否规范、步骤是否清晰)、检验习惯(如是否用逆运算验证结果)等,这些习惯对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情感维度:关注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学习态度,如“是否勇于挑战难题”“遇到错误是否主动订正”“是否对数学问题产生好奇”,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 采用动态化评价方式,关注成长轨迹

过程性记录:建立“数学作业成长袋”,收集学生不同阶段的典型作业,如将“初次学习分数时的错误作业”与“熟练解决分数应用题的作业”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进步。教师可在成长袋中附“教师观察笔记”:“第 3 周作业显示你对‘分数意义’理解模糊,第 6 周作业中,你能用画图法解释‘1/2 与 2/4 的关系’,进步显著!”

分层化标准: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制定差异化评价标准。对基础薄弱学生,重点评价“是否掌握基本方法”,如“能正确列出乘法算式即得鼓励”;对中等生,评价“是否能灵活应用方法”,如“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并比较优劣”;对优等生,评价“是否能拓展创新”,如“能否改编题目并解答”。避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情境化评价:将作业评价融入生活情境,如评价“百分数”单元作业时,组织“超市折扣计算”实践活动,学生在计算不同商品的折扣价格中展现知识应用能力,教师通过观察其计算过程、策略选择进行动态评价,比单纯批改书面作业更真实。

总之,双减视域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本质是从“评价作业”转向“通过作业评价人”。教师需打破传统评价的桎梏,构建以“发展性”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评价内容从“片面”走向“全面”,评价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评价反馈从“模糊”走向“精准”。唯有如此,才能使作业评价真正服务于“减负提质”的目标,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被理解、被肯定的成长体验,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