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能级提升的路径研究

作者

邹政

中共内江市委党校 641000

引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科技创新被赋予了关键使命。中央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建设西部科学城对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支撑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这一要求凸显了科技创新能级提升在成渝地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然而目前,成渝地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仍相对薄弱,创新要素布局和协同机制有待完善。正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成渝地区创新支撑能力较弱、创新生态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尽管近年来川渝两地的创新投入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有所提高,但区域创新格局依然呈现“成都—重庆”双核突出的态势,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不足。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突破区域创新短板、全面提升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能级,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围绕上述问题,从理论分析和政策对策两个层面展开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一方面,在理论上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区域协同创新和绿色创新发展的相关理论,探索在国家战略引领下西部地区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实现路径,为区域创新体系和协同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本研究旨在为川渝两地深化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通过系统梳理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成效与突出短板,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新能级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研究将为“十四五”乃至“十五五”时期西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和国家科技战略布局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一、现状:阶段成效与突出短板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在国家战略引领和川渝两地共同努力下,成渝地区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工作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效:创新投入持续增加、重大科技平台布局加快、协同创新举措不断探索。但与此同时,区域创新体系仍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下面从创新资源、产业结构、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机制和协同治理等方面,对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

在创新资源方面,成都和重庆聚集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如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基础较为雄厚。近年来,两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科技产出保持增长,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数量稳步提升,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撑。此外,四川的绵阳科技城等国家级创新基地也为成渝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资源支撑。然而,区域内创新资源分布仍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周边市州的创新投入和能力明显不足;与东部沿海创新高地相比,成渝地区的科技资源总量和质量仍有不小差距。整体上,区域创新生态呈现“双核”高度集聚、辐射带动不足的态势。

在产业结构方面,成都和重庆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材料等领域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也有所布局。然而由于缺乏统筹分工,两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存在同质化布局,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内部竞争,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例如电子信息产业,成都、重庆均有大量投入和类似项目,各自为战反而削弱了整体竞争力。这种产业同构现象导致区域协同效应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整合水平有待提高。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川渝两地正着力打造高能级的科研创新平台。西部(重庆)科学城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先后挂牌成立,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创新基地布局取得进展;两地还共建共享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区域创新平台规模不断壮大。尽管如此,目前这些平台的整体能级和影响力仍处于提升阶段,与国内一流创新高地尚有差距。此外,平台资源尚未实现跨区域的充分开放共享,不少科研设施主要由单方管理使用,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尚未形成协同联动效应。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成渝地区创新成果的本地转移转化率仍然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出的许多专利技术尚未充分对接产业需求,区域内缺乏统一的成果转化平台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链条尚不顺畅。总体而言,两地在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人才机制方面,川渝两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本地科研人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成都、重庆分别设立各类人才计划、建设人才特区,引进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创新创业人才。然而,跨区域的人才流动机制仍不畅通。由于户籍、编制、职称、社保等制度壁垒,高端人才难以在川渝之间自由流动或灵活兼职,人才共享和联合培养缺乏制度保障。同时,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成渝地区在吸引顶尖创新人才方面竞争力不足,人才集聚的质量和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在协同治理方面,成渝两地围绕科技创新合作建立了一定的协调机制。例如,2020 年 4 月四川省科技厅与重庆市科技局签署了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了联合推进科技创新的联席会议制度,着力实现两地科技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共享。这些举措为区域创新政策对接和信息共享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总体而言,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尚不健全。川渝双方在科技规划、财政支持、项目管理等方面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许多协作举措停留在原则性共识阶段,具体落实和长期执行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目前尚未建立跨区域联合立项、联合资助和成果共享的有效机制。这种治理碎片化状况影响了协同创新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不利于持续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

二、对策:提升创新能级的路径

针对上述短板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系统提升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能级: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针对区域创新平台整体能级不高的问题,加快共建面向世界前沿的重大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依托“一城多园”的西部科学城建设模式,推动川渝两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例如争取布局建设“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共建共享一批川渝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科研基地,强化两地科研平台功能互补和错位发展。

健全联合攻关机制:针对跨区域联合攻关机制缺失的短板,建立部省市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合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支持川渝科研单位联合申报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双方优势领域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坚持在项目立项、过程管理和成果评价方面实行统一标准,推动科研项目从竞争导向向协同攻关转变。通过财政经费共担和成果权益共享的制度安排,增强联合攻关的内生动力和长期稳定性。

优化跨区域资源配置:针对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重复投入的问题,强化区域创新统筹与规划,推动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围绕成渝地区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共同编制区域科技创新规划和产业布局方案,明确两地差异化发展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复投入与同质竞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促进成都与重庆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一盘棋”格局。搭建跨区域科技资源统筹平台,实现科研信息、技术标准、专利成果等资源的共享流通。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区域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网络。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不畅的现象,构建川渝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创新成果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完善区域技术市场和成果交易平台,打破地域分割,实现科技成果跨区域顺畅流动。支持两地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和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同步在川渝两地试点示范和产业化,并联合共建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枢纽平台,打造西部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收益分享机制和知识产权异地转化激励政策,鼓励创新主体在区域内开展技术授权、专利许可等合作。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和政策,引导更多创新成果在成渝区域孵化转化,变成现实生产力。

创新高端人才流动机制:针对高端人才跨区域流动受体制束缚的现状,破除妨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推动川渝两地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审、社保接续等方面政策互认,探索高层次人才在两地“双聘”“兼职”以及顺畅转换工作的实现途径。在西部科学城试点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为区域人才一体化积累经验。支持实施“周末科学家”“候鸟型专家”等柔性引才用才模式,鼓励科研人员跨单位跨地区开展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共建区域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实施联合引才计划,协同引进海外和国内顶尖人才。通过营造人才发展“同城化”的制度环境,使科研人才在成渝地区进得来、留得住、流得动,为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促进财政与政策协同:针对川渝两地科技政策缺乏协同性的情况,加强两地财政科技投入和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协同联动的支持体系。探索建立川渝共同的科技专项资金或联合投资机制,对区域重大科技项目予以资金合力支持。推动两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经费补助、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互通互享,防止企业因地域差异而享受不到相应支持。统一和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使创新主体无论落地成都还是重庆都能获得近似的政策待遇。积极争取国家层面进一步支持川渝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将国家战略机遇转化为区域创新优势。通过财政投入协同和政策创新联动,营造公平一致的区域创新政策环境,提升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和配置效率。

构建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针对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建立健全跨行政区的科技创新协同治理体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建议由四川省和重庆市共同牵头成立成渝地区科技创新联合协调机构,统筹重大决策、规划制定和任务落实,避免各自为政。制定统一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双方职责分工和合作领域。完善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例如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和督查评估机制,确保合作事项有人管、进展可监测。必要时,可通过签订协议或出台地方法规,固化双方行之有效的合作举措,并探索设立成渝协同创新示范区,在区域内先行先试科研管理、人才流动、成果转化等改革,提升协同治理的权威性和稳定性。高效的治理体系将为成渝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持续动力和长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