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业态新就业和新兴领域青年群体发展状况研究

作者

厍永明 冉利科 李国鹏 郭娜 孙昱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河南焦作 454000

本研究基于(简称:工信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简称:机电专业群),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该模式后续将在校内其他学院推广,扩大受益面。本研究基于(简称:工信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简称:机电专业群)的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就业方面,培养的学生在新兴领域就业率显著提高;在创新创业方面,学生团队获多项荣誉并成立公司;在社会服务方面,为企业培训人员、输送人才,构建了良性循环。该模式后续将在校内其他学院推广,扩大受益面,目前已帮扶在校生创建公司,为新业态下的青年创业提供了成功范例。

关键字:新业态新就业 新兴领域 校企共建 以赛促教 产教融合

一、现状研究

1.1 项目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将新业态与新就业群体的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新业态为青年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暴露出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技能错配问题较为突出;新业态催生了外卖、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对青年就业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业态推动职教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亟需升级以契合新兴产业对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

1.2 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群体发展现状、面临困境与实际需求,这对制定精准有效措施助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接装备制造类产业需求,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本概念界定

2.1 新业态概念界定

2017 年国家统计局将新业态定义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传统行业而形成的新型商业模式和经济形态。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传统的就业形态逐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经济活动需求,新就业形态是通过新业态创新经济模式催生出的一种灵活就业方式[1]。

2.2 新就业形态典型特征

新就业形态是相对于传统固定岗位就业而言的一种新型就业形态,其典型特征体现在工作形式的灵活性、劳动关系的非标准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以及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2]。

随着技术迭代、产业升级与劳动者需求的多元化,新就业形态呈现出以下特征:工作形式的灵活性;劳动关系趋于非标准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化;技能需求的数字化。

2.3 新兴青年群体界定

新兴青年群体是指在新兴经济和新就业模式下活跃的一类青年,通常年龄界定在 18 至35 岁之间,具有较高的数字素养、创新意识和职业流动性,其职业范畴不再局限于传统行业,而是广泛分布于平台经济、数字内容、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 [3]。

三、新兴领域青年群体职业发展对策建议

新兴领域为青年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但依然面临多重发展瓶颈。因此,如何更好地服务新兴领域青年,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新兴领域青年工作的重要问题。

新兴领域青年群体职业发展面临问题主要体现在:技能错位问题;职业认同困境;政策支持局限。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立足能力提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调整;完善保障与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四、高职院校助力青年职业技能提升典型案例剖析

新兴领域对青年职业能力的需求已从单一技能向“复合型、跨界型、实践型”转变。以工信学院的机电专业群为例,通过产教联盟,打造优质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化,真正做到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

4.1 高职院校多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案例案例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构建新型育人模

工信学院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行云新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比亚迪产业学院。学校以“比亚迪产业学院”共建为契机,深化“1+1+1”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标杆,为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助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比亚迪提供人才支撑。

比亚迪产业学院建设遵循“1+2+3”的建设目标:构建一个人才支撑;助力两个质量提高(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三个全面合作。

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为标准:与产业学院共育“新工匠”,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的核心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素养为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学院。

推广比亚迪产业学院的经验,利用学校参加的相关联盟资源,进一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模式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发展。

案例二:以赛促教,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培优的关键阶段,而技能竞赛则是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助推器。以下将以焦作极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机电专业群中智能控制科技创新中心孵化项目)的成功案例为例,介绍如何通过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1. 深入调研,精选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企业访谈和师生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学情、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需求。这些调研活动帮助学院更精准地把握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契合点,为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创建社团,提供平台

专业群开设 5 个科技创新中心,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集专业技术研究、设计创新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学习平台。科技创新中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安排了一批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进行指导。

3. 开展竞赛,提升能力

机电专业群针对学生兴趣特点,开设了各类素质拓展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这些竞赛活动涵盖了科研探究、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三:中德模式,走向国际化

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简称:SGAVE 项目),主要基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中国的实际需求构建。根据工信学院的发展需求,2024 年德中睿智互联网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与我校签署SGAVE 项目。

SGAVE 项目建设目标: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SGAVE 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双元”育人水平、构建三元考核评价、打造国际合作平台,促进校企融合。

SGAVE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建设三元考核与认证体系。

SGAVE 项目成果预期:引进德国标准的先进人才培养体系;赴在华德企及合资企业专业技术岗位毕业生100 余名;我校成为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单位。

4.2 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以下是对 2022 届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毕业生(以下简称:22 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得出的反馈情况。

在校期间职业技能培养参与情况:22 届毕业生总体参与率高达 96.78%,其中参与“专业核心技能实训”、“校企合作项目”和“学校特色实训资源”的覆盖率高达 100% ;排在第二位的是“技能证书培训/ 考证指导”;排在第三位的是“职业技能竞赛”。

在校技能培养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帮助:帮助最大的是专业操作能力,占比46.12%,其次是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然后是行业规范认知能力、团队协作中的技能配合能力以及新技术学习的基础能力。

毕业生对母校未来职业技能培训的建议:排名第一的为“完善专业设置”,第二是建议“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第三是“加强实践教学”。

由此可见,尽管学生们对学校培养过程及教学条件反馈总体较好,但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与实践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五、新业态背景下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成果

围绕新业态新就业和新兴领域青年群体发展状况展开研究,聚焦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成了三教改革,优化了技能人才培养路径及评价反馈机制,形成可推广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5.1 人才培养成效

在新业态背景下的青年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在专业群的就业质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和社会服务能力拓展三方面。其中,就业方面,学生在新兴领域的就业率显著提高;创新创业方面,学院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和搭建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社会服务方面,高职院校成为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5.2 部分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开展期间,师生取得项目相关成果如下:

1. 2024 年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赛一等奖

2. 2024 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一等奖金奖

3. 2025 年1 月获全省高等学校第四届创意河南工业设计大赛,教师组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  经济日报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9/content_6976033.htm

[2]: 央视网【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人工智能创新加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https://news.cctv.com/2025/02/25/ARTIdyYoUkLsRhGB83Eiozov250225.shtml

[3]: 知乎【数字化转型案例】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全球制造业变局下的实践与启示https://zhuanlan.zhihu.com/p/18991508264270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