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刘吉兴
德昌县南山实验学校 四川 615500
当代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学生常有理解困难、兴趣不足的状况。情境教学法作为有效教学方法,凭借创设贴近诗歌内容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与欣赏古诗词,提升教学效果。
一、营造诗词意境的情境教学,引发学生共鸣
营造诗词意境的情境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使他们在沉浸式学习氛围中感受诗歌艺术魅力 [1]。教师借助音乐渲染、画面展示、场景还原等多样方式,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学习空间,让抽象的诗词意境变得生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深入感受诗人情感世界。以恰当方式创设特定情境,不但能助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还能让他们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望岳 / 杜甫》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泰山日出、云海等震撼实景视频,配上恢弘大气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泰山磅礴气势;接着引导学生闭目想象:站在泰山脚下,仰望峰顶,感受“岱宗夫如何”的惊叹;继而带领学生“看”层层叠叠云气在胸前荡漾,“望”归鸟翱翔入山的壮丽景象,体会诗人登临泰山时的豪迈心境。通过这种沉浸式情境教学,学生能更深刻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雄心壮志。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声、光、影综合运用,让学生在亲临其境感受中,既体会到泰山雄伟壮丽,又感悟到诗人不畏艰险、志在高远的精神追求。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作为现代教学重要工具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给古诗词教学注入全新活力。凭借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教师营造出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与自然环境,助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诗词意象变得具象,让深奥的文学内涵更易于理解。以八年上册第三单元《渡荆门送别 / 李白》教学为例,教师先播放荆门山水实景视频,展现“渡远荆门外”的地理环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所处的空间位置;接着通过动态PPT 演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变化过程,呈现诗人视野中山水渐变的壮阔景象;最后配合古筝曲《渡荆门送别》的背景音乐,展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意境优美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在视听交融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既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又调动他们的感官体验,使之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经由声像结合、动静相宜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还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学素养。
三、巧设问题探究的情境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里,教师借助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内涵,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思维氛围[2]。凭借设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问题探究式情境的设置,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且适度超越,形成认知冲突与探究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从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写作手法等多个维度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掌握诗歌艺术特色。以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赤壁》的教学为例,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链:首先让学生思考“折戟沉沙”这一意象背后蕴含怎样的历史故事;其次引导学生探讨诗人为何要“自将磨洗认前朝”,体会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心理活动;再追问“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中“东风”的双重含义,引发学生对赤壁之战胜负转折的深入思考;最后让学生品味“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假设性描写,体会诗人对历史的另一种想象。通过这种递进式的问题探究,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培养他们的历史想象力与思辨能力,使古诗词教学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读层面,而是真正走向深度学习与思维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充分认识情境教学的重要性,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艳 .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N]. 市场信息报 ,2025-03-26(014).
[2] 洪秀竹 .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J]. 初中生辅导 ,2024,(2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