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视角下叙事疗法改善中职生社交焦虑的个案研究
刘兰馨 徐嘉平 苏利娟
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 广州市增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一、社交焦虑的小童
小童(化名),职中一年级女生,性格安静,独来独往,成绩中等偏上。来自重组家庭,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随着初中学业压力增大,中考失利,她变得不敢与同学主动交往,情绪低落、易怒。近期因人际冲突,崩溃大哭,害怕上学,感到严重社交焦虑,主动前往心理辅导室求助。
二、社交焦虑的背后
小童出现社交焦虑主要源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家庭层面,父母忙于工作导致她与家人关系疏离,很少沟通。童年期沉迷动漫、二次元等虚拟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的有效链接。二是学业失利的影响,小学时期名列前茅的她,随着初中课业负担加重,成绩一落千丈,巨大的反差让她深陷自卑情绪,从而逃避社交。三是消极自我认知,小童认为家庭不好、成绩不好、人缘不好的自己一无是处,不配拥有一段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他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产生过分解读,从而封闭自我,社交机会的减少让她更加缺乏有效的人际沟通方法,加深了社交焦虑。
三、辅导过程
1. 积极倾听,建立信任
前 1-2 次辅导,主要通过倾听、共情,收集信息,建立关系。小童回忆自己从小就独立,同时也常感到孤独,喜欢看动漫,和动漫角色对话。起初学习成绩优秀,上初中后学业难度增强,成绩一落千丈,羞于和老师同学请教,不敢交朋友,父母也对自己上职中这件事耿耿于怀。
在耐心倾听的同时,我给予小童适当共情,帮助她从我的视角回看当时的艰难处境。“这么小就一个人坐地铁上下学,自己洗衣做饭,真的很不容易。”在小童情绪激动、哭泣时陪伴她觉察、接纳次课的情绪,引导她进行正念呼吸。在小童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她的低自尊和对人对己的不合理认知,比如:“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不够优秀,不值得别人选择”等。因此设定短期目标为:改善认知、提升自信、缓解人际焦虑。
2. 增强认知,重构自我
在辅导中,我发现小童习惯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天生不善社交。因此,3-5 次辅导中,在倾听她消极自我叙事的同时,我引导她外化“不善社交”和“自我”的必然关系,发掘“社交自信”的例外事件,鼓励她寻找自我闪光点,增强自我认知,重构自我价值。
第 3 次辅导,我先请小童谈谈最近让她不想上学的事,她说,课堂分组讨论时,因意见分歧,遭到同组同学的嘲讽和鄙视。随后,我引导她回忆通常会因为什么对他人感到失望,帮助她进一步觉察自己的消极自动思维,如:“朋友就应该秒懂我的意思”、“我不配别人对我好”,通过询问“真是这样吗?”,引导她举出反例,从而对这些糟糕至极、绝对化的自动思维产生质疑。小童说:“朋友确实不是我肚子里的蛔虫,不能时刻与我同频,我也不是和所有人都搞不好关系。”
第 4 次辅导,小童谈到在三人友谊中,自己总会被另外两人排挤,并为此感到特别痛苦。我先通过叙事疗法的问题外化技术,引导小童将自身和问题分开,意识到“自己不是要解决的问题,社交焦虑本身才是问题”。接着,通过例外提问,帮助她意识到自己还拥有很多成功的社交经验。如:“有没有哪个时刻,你觉得自己在社交方面蛮自信的?”小童回忆起某同学主动邀约自己逛街的事,她说:“一起逛街的还有我同学的初中闺蜜,开始我挺紧张,又怕搞砸了,结果我们三人聊的很愉快,还建了微信群。我发现我更擅长网上聊天,除了他俩,我还有几个外省的网友,我们在一起热聊动漫,他们很懂我。”这些成功经验,帮助小童将“不善社交”和“自我”进一步分离。
第 5 次辅导,我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相关技术,引导小童思考当自己和冲突伙伴分别表现出何种积极品质时,友谊最易维持。她说:“当我比较耐心、温和、不挑剔时,当她们尊重我、不评判我、不冷落我时,我们就蛮好。”随后,我引导她给曾经发生过冲突的伙伴写一封感谢信,坦诚诉说自己的人际困扰,挖掘彼此的闪光点,大方赞扬自己和对方,并与对方探讨改善关系的方法。在小伙伴的回信中,透过曾经冲突方的视角,小童看到了更加闪光、立体的自己。最后,我和小童一起梳理了近期她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对她的付出给予了充分肯定,一同制定了感恩日记、正念呼吸等家庭作业。
3. 家校合作,共同成长
小童在辅导中表示,父母的忽视、沟通方式的欠缺以及对成绩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自己承受巨大压力。经小童允许,我邀请她的父母多次来校沟通。帮助他们看到小童因长期不受父母重视而自卑,渴望被家人疼爱,将父母的严格要求内化而承受巨大压力。带领她的父母参观校园、实训场地,让他们看到中职孩子的出路和希望。向他们讲解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科普青春期情绪障碍、社交焦虑等知识,希望他们能多陪伴孩子、关爱孩子。据小童后来反馈,爸妈回家的时间多了,周末还会特意抽出半天时间陪自己外出运动、逛街,有时还会主动要求自己展示专业技能,鼓励自己追求热爱的动漫事业。
四、辅导反思
后续我从班主任处得知,小童现在很少请假,变得爱笑了,在班里有几个知心朋友,上课回答问题、小组汇报也积极了很多,整个人更自信了。
中职生正处青春期,体验过中考失利的他们,较易自卑,情绪波动大。人际关系受挫时,容易产生消极自我认知。积极心理学治疗坚持用积极的视角激发来访者的潜能,帮助他们用内在而非外在视角评价自我,从而减轻症状。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可通过积极心理治疗中的“积极观察”、“语言鼓励”和叙事疗法中的“问题外化”、“关注例外”等技术,引导学生向积极的自我概念转变,逐步减轻社交焦虑症状。
最后,家校合作是学校心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从信息共享、知识科普、技能传授等方面,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家校合力,一起帮助学生重拾积极,走出成长的迷雾。
【作者简介】刘兰馨,(广东广州,510000)心理学讲师(中级),学生科副科长。徐嘉平,(广东广州,510000)语文高级讲师,学生科科长。苏利娟,(广东广州增城区,511316),心理学高级讲师,学生科副科长。
项目资助:本案例研究得到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课题(202316155)、2023 年度广东省中小学德育课题 (2023ZXDY009) 的支持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