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学科视角下小学中高段主题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张萍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丹山书院  315700

引言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背景下,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已难以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需求。小学中高段学生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快速发展,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真实应用充满渴求。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其独特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天然成为连接多学科的枢纽。基于此,探索跨学科视角下的主题式学习,需创设融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同步建构,这对于革新教学样态、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

所谓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是指围绕一个源于真实生活或学习核心的、有意义的主题,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进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整合”而非“拼盘”,强调在保持各学科基础逻辑的同时,寻找知识间的内在关联点,形成对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冲击。

对于小学中高段而言,此模式具有显著价值。它能将抽象的道德认知与法治观念置于广阔的知识背景和生动的情境中,借助语文的文本感悟、历史的背景溯源、艺术的情感表达等多学科力量,使价值引导不再是空洞说教,而是可感知、可理解、可践行的鲜活体验,极大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引领下的主题学习实践路径

实践的关键在于主题的设计与实施。主题应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具备开放性、探究性和跨学科性。

(一)精准锚定核心主题,实现多向联结

精准锚定核心主题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首要步骤。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思维框架,而是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内容为原点,向外辐射联结多个学科领域,寻找那些能够贯穿多个知识体系、承载多元育人价值的核心议题。教师需深入研读教材,理解编排逻辑与价值主线,从中提炼出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延展性和包容性的主题。确定主题时,教师需综合考虑主题的价值意义、学生的兴趣与认知基础、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以及各学科的可整合点,确保主题既能统领多方内容,又能落地实施,真正引导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下,对某一道德或社会性议题形成更全面、更深刻、更生动的理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以“社区参与”为主题的学习设计中,教师可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社会责任、公共生活、社区建设的相关内容出发,将其确定为核心主题。这一主题天然涉及对社区环境、人际关系、公共规则、服务精神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语文科目可融入实用性文体的学习,如撰写一份号召爱护社区环境的倡议书,或者拟定一份采访社区工作者的提纲,在语言运用中深化对主题的思考;美术学科则可引导学生观察社区,为社区设计环保标语牌或文化墙绘方案,将美学素养服务于社区美化;综合实践活动则可直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简单的社区服务,如清洁公共设施、慰问孤寡老人等,将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整个主题学习围绕“社区参与”这一核心展开,各学科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协同作用于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体认与践行。

(二)构建有机融合的学习任务群,促进协同学习

建立有机融合的学习任务群是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核心环节。它意味着围绕已确定的核心主题,设计一系列相互关联、逐层深入的学习任务与活动,这些任务自然嵌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共同支撑起学生对主题的深入探究与意义建构。任务群的设计强调整体性与序列性,避免成为各个学科活动的简单拼盘。每一项任务都应有明确的目标,且任务之间应形成逻辑递进或功能互补的关系,或是从认知到实践,或是从理解到创造,引导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拓宽视野、加深理解、提升能力。

比如在“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下,可以构建一个融合多学科的任务序列。学习进程可能始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文化认同”与“家风传承”的讨论,奠定情感与价值基础。语文任务可以是搜集并诵读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诗词古文,撰写一篇关于家族传承故事或传统手艺人的记叙文,在语言实践中感受文化魅力。历史学科则可引导学生梳理某项传统节日的由来与演变,建立历史的纵深感。美术或音乐课程可相应地安排绘制脸谱、学唱戏曲选段、制作简易传统工艺品等活动,进行艺术的体验与表达。最终,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展示任务,如策划一场班级传统文化微展览或文艺汇演,将前期各学科的学习成果以创造性的方式整合呈现。整个过程,各学科任务犹如一串紧密相连的链条,环环相扣,协同推动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文化探究者、体验者和传播者,深刻体会道德与法治学科所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传承责任。

三、实践中的反思与深化方向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实践中需警惕几点:其一,避免“为跨而跨”,生硬嫁接,应确保学科间联系紧密自然,聚焦于促进学生整体理解。其二,对教师的课程整合与协同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建立有效的教研共同体机制。其三,评价方式需从单一知识考核转向多元综合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体验、协作、创新及价值体认。未来深化实践,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提供丰富的跨学科主题案例资源库,同时探索更为灵活弹性的课时管理模式,为这种深度融合的学习模式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跨学科主题式学习为小学中高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打开了新的视窗,它让学习回归生活本身的多维与复杂,让学生在多学科知识的交汇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则、道德准则及其背后的价值意蕴,从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全面成长。这虽道阻且长,却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值得持续探索与深耕。

参考文献

[1]高德凤.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主题教学[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8):137-139.

[2] 张聪 .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 : 变革际遇与实践空间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4):13-18.

[3] 房敏 . 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J]. 四川教育 ,2025(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