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深厚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规律及处治技术方案优化

作者

陈星星

黑龙江天林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822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向沿海、沿江等软土分布区发展,深厚软土地基路基施工困难重重。据统计,软土地区高速公路由于路基沉降导致的路面开裂、桥头跳车等病害发生率为 60% 以上,给高速公路的养护带来沉重负担,也对行车安全造成威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软土地基沉降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使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量、使用袋装砂井加快排水固结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都是对单一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未能对深厚软土地基(厚度 >15m)路基沉降长期规律进行分析,而且目前的传统处治技术工期与加固效果也难以兼顾。因此研究深厚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规律、优化处治技术,对保证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深厚软土路基沉降规律研究

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是影响沉降的关键要素之一,其含水量、孔隙比、压缩系数等指标发生变动时,会对沉降量造成明显的影响效果。此外,路基填料的种类以及压实程度同样会影响到地基的变形情况,在深厚软土地基之中,填料和地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发复杂起来。外部施加的荷载大小及分布形式亦不能被忽略不计,车辆荷载、施工机械荷载加上路基自重荷载所产生的叠加效应,无疑会加重沉降现象的发生状况。环境方面的因素诸如地下水位波动、降雨渗透以及温度改变等现象,也有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软土所处的应力状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沉降规律的表现形式。诸如此类的各种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耦合作用,必须借助于某种系统的分析手段来加以探究。

2 传统处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目前,深厚软土地基路基常用的处治方法有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换填法等,在实际工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排水固结法 : 传统的塑料排水板间距 1. .5m,排水距离长,固结效率低;超载预压需要等待沉降稳定,工期延长 36 个月,卸载后容易产生回弹变形。

(2)复合地基法: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深度一般 <20m ,无法穿过深厚的软土层,桩体与软土的界面处容易出现应力集中,造成桩顶沉降过大,复合地基承载能力提高有限,只有1. 52.0 倍。

(3)换填法:换填砂石垫层厚度一般为 13m ,仅对深厚软土起浅层加固作用,深层沉降仍然难以控制;换填量大,土方运输费用增加,且对周围环境造成扰动。

(4)监测与反馈滞后。传统沉降监测主要使用人工测斜仪,监测频率较低(1次/7d),不能及时发现沉降突变,处治方案调整凭经验,缺少动态调整机制。

3. 处治技术方案综合优化

针对传统软土地基处理技术排水效率低、加固效果差、监测手段少等问题,根据对深厚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机理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排水 - 加筋 -胶结 - 监测”四位一体协同优化技术方案,各技术环节相互配合、系统优化,实现软基处理效果整体提升。

3.1 排水系统综合优化设计

针对软土层孔隙水排出慢的问题,采用立体排水网络。竖向排水上先用通水量大、抗压强度高的 SPB 型塑料排水板或者级配好的中粗砂井,按照土层渗透系数不同设置 0.8-1.2m 的合理间距。在水平排水上采用双向土工排水网和级配碎石层结合形成的 0.3-0.5m 厚的水平排水垫层,排水坡度控制在 3%-5%,并引入智能排水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排水量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动态调整排水方案。排水材料选择高抗拉强度的复合土工排水材料,保证在施工期和运营期都能有稳定的排水效果。

3.2 加筋体系协同优化设计

根据有限元模拟路基受力特性,针对深厚软土地基容易出现的不均匀沉降、侧向变形等问题,形成“底部加强 - 中部过渡 - 上部防护”的多层立体加筋体系。在路基底部 1/3 高度的高应力区,选用抗拉强度 ⩾80kN/m 的双向塑料土工格栅,层间距按软土厚度梯度设置为 0.4-0.6m,提高地基整体抗剪能力;中上部低应力区采用断裂强度≥ 25kN/m 的经编涤纶土工布,层间距放大到 0.8-1.0m,既考虑隔离又考虑加筋。通过大型直剪试验模拟不同工况,找到筋土界面摩擦系数 ⩾0.8 的最优参数组合,施工时用液压张拉设备把预张力控制到设计值 90% 以上,搭接宽度严格把控不低于 0.5m,优先选用蠕变率≤ 3% 的聚酯类材料,以抵御高速公路运营期动荷载反复作用下的长期变形。

3.3 胶结改良精准优化设计

对于 15-30m 深的软土层,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注浆工艺进行精确改良,注浆材料选用 4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和模数 的水玻璃双液体系,经正交试验得出最佳配比:水灰比1.0-1.2、水玻璃掺量3%-5%、外加剂(木质素磺酸钙)0.2%-0. 3% ,注浆参数控制:旋喷提升速度8-12cm/min、旋转速度12-16r/min、注浆压力 20-25MPa。桩体布置采用等边三角形网格,桩径 0.8-1.0m,桩间距 2.0-2.5m,桩长穿透软土层进入持力层 ⩾1 .0m。改良后检测指标:标准贯入击数 ΔN⩾6 击,无侧限抗压强度 q ugtrsim400kPa ,变形模量 E ⩾60MPa. 。经现场载荷试验验证,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达到 120-150kPa ,工后沉降控制在15cm 以内。

为了保证胶结改良效果能够长期稳定,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注浆质量。采取分段注浆的方式,每一段的注浆长度控制在 0.5-0.8m 左右,并且要设置合适的间歇时间,防止浆液流失,注浆的顺序按照“先外围后内部,间隔跳打”的原则来进行,这样可以降低相邻桩体之间互相干扰的可能性。同时,在注浆时还要对地表变形以及孔隙水压力变化实施监测,及时调节注浆参数。对于局部出现的软弱之处,可以加大复喷次数或者扩大注浆范围。等到施工结束之后,必须要经过至少 28 天的养护期,这个时期要维持地表湿润,这样才能促使水泥水化反应顺利展开。通过钻芯取样检查得知,改良后的土体结构较为致密,浆液与土颗粒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胶结体,整体比较均匀。

4 结论

通过这次研究可以看出,深厚的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路基在沉降控制上要多管齐下。改进排水系统的规划可加快固结进程、减小沉降水平;加筋体系的协作显著改善了路基整体的稳定性,缩减了不同地方发生不均等下沉的可能;胶结改良技术的运用使土体的力学性质得到加强,保证它能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维持可靠状态。综合利用这些优化手段,既能让工程对沉降控制的要求得以满足,又为施工效率与经济效益带来了极大提升。在今后类似的工程里面,应依据实际的具体地质状况和工程需要,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从而得到更为优良的处治成果。

参考文献:

[1] 孙海琢 . 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边坡沉降变形规律研究 [J]. 交通世界 ,2023,(30):50-52.

[2] 路海云 .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沉降变形规律及控制措施研究 [J]. 建设科技 ,2023,(10):110-112.

[3] 李强, 王春晓.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量预测研究[J].建筑技术 ,2023,54(07):88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