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智能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周健楠

身份证号:210302198508203314

摘要:建筑安全事故往往具有多因素耦合、突发性强等特点,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存在预警滞后、管控粗放等局限性。智能安全管理系统通过融合多元监测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挖掘事故隐患特征,能够实现风险的精准识别与分级管控。构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的智能监管体系,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管理理念和流程的重构。这种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新模式,将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安全智能管理体系;构建

引言

当前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判断和事后处置,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安全防控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智能化安全监管体系具备了技术可行性。通过深入分析事故成因机理,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模型,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是提升建筑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1建筑安全事故特征分析

建筑安全事故的特征分析可以从多维度展开,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耦合性和可预防性特征。从时间分布来看,事故多发生在施工高峰期和工序转换阶段,呈现明显的时段集中性;从空间分布来看,高空作业区、深基坑、临时设施等高风险部位事故频发。事故类型呈现典型的"二八定律",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四类事故占比超过80%。从致因机理分析,呈现出"人-机-环-管"多要素耦合的特点,其中人为因素占比最高,包括违章操作、安全意识不足等;其次是管理缺陷,如安全投入不足、监管不到位等。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往往存在明显的征兆和演化过程,通过智能化监测手段可实现早期预警。此外,事故后果具有连锁效应,容易引发次生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远大于直接损失。这些特征为构建精准化、智能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2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2.1人为因素主导的安全隐患

施工现场普遍存在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大量一线工人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对潜在风险认知不足,导致违章操作频发。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侥幸心理和形式主义倾向。部分项目为追求进度,默许工人省略安全防护步骤,形成"重效率轻安全"的错误导向。这种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事故预防的重点难点。

2.2管理体系缺陷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落实到每个作业环节。分包管理混乱,总包单位对专业分包的安全监管存在盲区。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必要的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配备不到位。隐患排查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事故发生后处置不及时。

2.3技术保障不足

传统安全监管手段滞后于现代工程建设需求,危险作业区域缺乏智能化监测设备,难以及时发现隐患。安全防护设施技术含量低,无法适应复杂施工环境的要求。BIM等数字化技术应用深度不够,难以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安全模拟与预警。安全技术交底形式化,未能结合具体工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技术手段的落后导致安全隐患识别率低、预警不及时,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3智能安全管理的标准体系与政策建议

3.1构建多层级智能安全标准框架

智能安全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系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覆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的多层次标准架构。基础共性标准应聚焦于智能监测设备的统一接口规范、数据采集格式和通信协议,确保不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关键技术标准需明确人工智能算法在风险识别、预警阈值设定等方面的技术要求,规范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数据质量和评估指标。行业应用标准则要针对建筑施工、运营维护等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的智能安全实施方案和验收准则。这种立体化的标准框架既要保持技术先进性,又要考虑实际工程实施的可行性,为智能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智能安全监管政策体系

政府部门需要构建与智能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监管政策体系,首先应修订现行建筑安全法规,增加对智能化监测手段的强制性要求,明确建设、施工、监理各方在智能安全管理中的责任边界。其次要建立智能安全系统的认证备案制度,对关键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实施资质管理,确保市场有序竞争。同时需制定配套的激励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信用加分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安全投入。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注重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协同,确保政策要求既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又切合行业发展实际,形成政府监管、市场驱动、社会共治的良性机制。

3.3推进智能安全技术研发支持

智能安全管理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技术创新支持,建议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重点支持风险早期识别算法、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数字孪生仿真等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工程实践转化,解决智能监测设备在复杂施工环境中的适应性难题。完善技术成果评价体系,制定智能安全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标准,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建筑安全风险的演化机理和预警模型,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系统的研发支持政策,不断提升智能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3.4健全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机制

智能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专业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建议在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中增设智能安全相关课程,培养既懂建筑工程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针对在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智能监测系统操作、数据分析等专项技能培训。建立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度,设立智能安全管理师等新职业,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认可度。同时要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理念更新,通过标杆项目考察、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决策层对智能安全价值的认知。通过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智能安全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5建立智能化安全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

智能安全管理效能的提升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与优化机制,建议制定智能安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风险识别准确率、预警及时性、事故降低幅度等多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推行第三方评估制度,定期对企业的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开展独立审计,确保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建立经验反馈机制,收集分析智能安全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形成最佳实践指南。鼓励企业建立内部持续改进机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算法模型和管控流程。通过这种闭环管理方式,推动智能安全管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实现安全绩效的持续提升。

结束语

建筑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标准完善和人才培养的协同推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安全风险识别与预警能力将持续提升。未来应着力推动智能监测设备与施工工艺的深度融合,建立多方协同的安全管理机制。智能安全管理系统的发展不仅将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更将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袁彩虹.某市建筑安全事故分析及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4,(01):100-102.

[2]陈鹂.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J].大众标准化,2024,(02):91-93.

[3]刘昊东.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成因分析与预测[J].四川建材,2023,49(05):241-243.

[4]苏展.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研究[J].中华建设,2022,(10):33-35.

[5]朱亚宁.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分析[J].居舍,2021,(29):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