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与实践

作者

程晴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荷城初级中学

摘要: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本文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与实践方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路径

引言: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培养品德的重要使命。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还能通过生动的文学作品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团结意识。然而,当前在教学实践中,民族团结教育的融入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与现状分析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下,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基石。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课堂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承载着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使命。通过语文教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能够让学生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例如,学习《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学生能领略彝族文化中对爱情与正义的追求;研读蒙古族作家席慕容的诗歌,能体会草原民族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些文化符号如同纽带,将不同民族的精神内核串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包容性。

从现实意义来看,全球化浪潮下多元文化的碰撞加剧,青少年极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散文、革命题材作品,如描写各民族共同抗日的文学片段,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明白团结互助是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这种教育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新时代公民奠定基础。

(二)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将其简单等同于知识传授,忽视了情感与价值观的引导。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固定篇目,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未能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鲜活内容融入教学。例如,在讲解涉及民族元素的课文时,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分析,未引导学生探究背后的文化根源与精神价值。

教学方法单一也是突出问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互动性、体验性不足导致民族团结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民族团结教育效果的专项评估,无法准确衡量学生在民族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使得教学成果难以量化反馈,影响后续教学策略的调整优化。同时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异也导致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不均衡,部分学校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难以系统推进相关教学内容,制约了民族团结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与实践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民族团结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需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古诗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味王维《使至塞上》中描绘的西北边疆民族交融景象,感受古代各民族往来交流的历史脉络;讲解现代文学作品时,将宗璞《紫藤萝瀑布》与傣族作家朗确的《竹楼情深》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作家对生活、生命的独特感悟,理解文化的多元性与共通性。

除教材内容外还可引入丰富的课外资源。组织学生阅读《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等少数民族史诗,开展民族文化经典共读活动,通过分析史诗中的英雄形象、神话传说,让学生领略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结合时事热点,选取反映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成就的报告文学、新闻通讯,如讲述新疆棉花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文章,帮助学生认识各民族共同奋斗推动国家繁荣的现实意义,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具时代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中借助角色代入法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讲授《范进中举》时,可组织学生改编剧本,融入少数民族科举故事元素,通过角色扮演体会不同民族在追求知识、实现理想中的共性与差异;利用对比阅读法,将汉族作家的边塞诗与维吾尔族诗人的西域题材诗歌并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对家国情怀的不同表达,感悟文化多样性下的精神共鸣。同时,开展“民族文化主题辩论会”,围绕“传统民族技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民族文化的热情。此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民族文化纪录片、非遗传承短视频,让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视听体验,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感染力。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力

提升教师民族团结教育能力,需构建系统培训体系。邀请民族学专家开展“民族文化与语文教学”专题讲座,解读民族政策、剖析民族文化内涵,帮助教师建立理论认知框架;组织教师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考察,参观民族博物馆、走访非遗工坊,收集鲜活的教学素材。建立校内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备课活动,如围绕《故乡》一课,探讨如何挖掘鲁迅笔下闰土形象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关联点;开展教学案例分享会,展示将苗族银饰工艺知识融入说明文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促进教师间互学互鉴。鼓励教师参与民族文化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使民族团结教育在专业引领中实现高质量开展。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

校园文化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隐性课堂。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打造“民族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各民族的历史变迁、杰出人物;设置“民族文化体验区”,陈列民族乐器、服饰、手工艺品,供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开展“民族文化周”活动,组织民族歌舞表演、民族美食制作、传统体育竞赛,如彝族跳菜、蒙古族摔跤体验项目,让学生在互动中增进民族情感。依托校园媒体平台,开设“民族团结之声”广播栏目,讲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感人故事;鼓励学生创作民族文化主题的诗歌、绘画、短视频,在校刊、公众号展示优秀作品。通过多元文化活动的浸润,使民族团结意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实施,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晓莉,赵新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民族教育,2025,(02):52-54.

[2]李亚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J].三角洲,2024,(33):114-116.

[3]刘亮.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索[J].西藏教育,2020,(05):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