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南通市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王晓珏

南通市城中小学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和“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列为重要目标。体质测试作为评价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反映了学生的健康状况,更是学校体育教育成效的直观体现。小学毕业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体育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此阶段的体质测试结果既是对小学六年体育教育的综合评价,又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的重要参考依据。

一、南通市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能素质结构失衡,耐力力量普遍不足

学生体能素质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就耐力素质而言,长跑测试中暴露出大多数学生心肺功能不足,持续运动能力欠佳,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适应能力较弱。而在力量素质方面,上肢和核心力量薄弱已成为影响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突出短板。柔韧性与协调性等素质与耐力力量之间发展不均衡,导致学生整体运动能力受限。体能素质结构失衡影响当前测试成绩,更不利于学生后续运动能力的发展,为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埋下隐患。

(二)测试过程流于形式,数据应用效率低下

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倾向。测试标准执行不严格,测试环境与条件参差不齐。测试的组织实施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测试前的准备和熟悉环节不足,测试中的技术指导缺位,测试后的分析评价简单化,整体流程缺乏科学性。测试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机制不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体质测试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缺乏对学生体质发展变化的动态监测,无法为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持,测试的教育价值和诊断功能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体育教学内容与体质测试要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导致“教学一套,测试一套”的矛盾局面。教学内容设计未能有效对接体质测试项目的核心要素,体育课中用于发展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教学内容占比不足,教师倾向选择组织难度低的教学内容,而避开需要高强度付出的专项训练。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不高,体育学习积极性低下。不少学生对体育课持应付态度,特别是体质基础较差的学生,因缺乏成功体验而产生畏难情绪。

二、影响南通市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结果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锻炼时间缺乏,电子产品依赖严重

南通市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结果不佳,首要原因在于学生身体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尽管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每天应保证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但现实中这一要求难以落实。电子产品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挤占效应日益凸显。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游戏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消遣方式,长时间的静态娱乐不仅直接减少了体育活动时间,还导致学生养成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少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两小时,远超体育锻炼时间。“数字化生活方式”使学生逐渐丧失对户外运动的兴趣,加剧了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体质测试表现。

(二)测评机制执行不力,专业指导跟进不足

体质测试评价机制的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是导致测试流于形式的深层原因。体质测试在学校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不高,未能与学业评价形成有效衔接。虽然政策要求将体质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落实不到位,测试结果对学生评优评先、升学推荐等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测试重视不足。测试的专业指导与监督机制缺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专业背景不对口、兼职代课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体质测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欠缺,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缺乏系统,家校合作链条断裂

体育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不足,是导致教学内容与体质发展脱节的关键因素。从课程规划来看,体育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和进阶设计,教学内容安排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训练效应。与此同时,家校合作链条的断裂也直接影响了体育教育的成效。许多家长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即使学校开展体育教育宣传,家长的配合度也普遍不高。一些家长甚至为孩子写“体育请假条”,或在家庭作业与体育锻炼发生冲突时优先选择完成作业,无形中传递了“体育不重要”的错误信息。

三、提升南通市小学毕业生体质测试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培养终身锻炼习惯

针对体能素质结构失衡问题,构建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是提升体质水平的基础工程。重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建立以体能发展为核心、技能学习为载体的“双线并行”课程结构显得尤为必要。每节体育课都应包含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环节,特别是加强对耐力和力量素质的培养。“体能闯关”等趣味课程的开发,能将耐力、力量训练融入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趣味中不知不觉提升体能。低年级重点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中年级加强基础体能培养、高年级注重专项素质提升,从而确保学期与学期之间、学年与学年之间的有效衔接。终身锻炼习惯的培养是这一切努力的根本目标,关键在于转变“要我练”为“我要练”的观念。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加强,让学生理解锻炼的意义;科学锻炼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自主锻炼的基本技能。

(二)完善测评反馈机制,建立健康监测平台

体质测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测评反馈机制的完善,这是改变测试流于形式现状的关键。测试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通过交叉评测、抽查复测等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测试“注水”现象。“测试适应性训练”的开展,使学生熟悉测试内容和要求,掌握正确技术动作,可以减少技术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干扰。体质测试应被视为“体检表”而非简单“成绩单”,其诊断和指导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测评-分析-干预-复测”闭环管理模式的建立,确保测试后及时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测试结果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根据班级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调整教学内容;“体质健康报告单”向学生和家长详细反馈测试结果,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家庭锻炼指导,能够增进家校共识。“体质健康家长会”的推广,邀请家长参与测试过程,可以增强家庭对体质健康的重视度。

(三)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强化多方协同育人

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改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学应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感。项目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模式的尝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和情感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重视,关注体质薄弱学生的情感需求,可以避免“一刀切”教学方式带来的两极分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以拓展体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家庭体育指导的加强,能够提高家长的体育教育意识和能力;“亲子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家长亲身体验体育的乐趣与重要性;《家庭体育指导手册》的编制,可以提供简便易行的家庭锻炼方法。

四、结语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既需科学训练体系的支撑,也离不开完善的评测机制;既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也要打通家校育人通道。当体育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当锻炼习惯成为自觉追求,当健康素养与文化素养同等重要,教育才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阳光体魄与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吴英.小学生体质现状及建议[J].新班主任,2024,(S2):81.

[2]钱俊磊,潘柏.大数据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运动与健康,2024,3(1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