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思考分析

作者

王多东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党群服务中心,内蒙古 阿拉善,737300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基层群众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凝聚力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探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创新有限以及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内容。

1强化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政府需明确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制定完善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不仅是资金问题,还包括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其次,资金保障是关键。政府应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拓宽资金渠道,确保基层文化活动顺利开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赞助、捐赠等方式参与,丰富文化资源。在资金支持下,基层单位应建设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解决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并设立艺术馆或展览厅,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文化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也不容忽视,应配备专人定期维护,合理安排开放时间,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如音乐会、戏剧表演、书画展览等,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通过这些措施,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乡村传统文化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独特的民俗习惯和多样的艺术形式,是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标识。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是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当地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社会变迁,通过系统的历史研究,整理和保存珍贵的文化文献和资料。同时,积极采集和记录口述历史,尊重和保护老一辈群众的记忆和故事,构建完整的文化档案库[1]。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遗产,还能够为后续的文化研究和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确保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乡村民俗文化包括丰富的传统节庆、精美的民间工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等,这些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建立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确保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数字化记录和网络传播,提升乡村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可见度,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焕发新生[2]。

3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多样化的文化工作需求。其次,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具有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文化带头人,这些带头人不仅要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还须具备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文化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此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路径,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基层文化事业,形成一支稳定且富有活力的专业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基层文化工作者应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地的文化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例如,可以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传统手工艺展示以及民俗体验活动,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有效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同时,应加强与教育、旅游、体育等其他部门的协作,借鉴和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活动形式,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通过多部门协同合作,整合资源,打造多元化、富有吸引力的文化项目,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是提升基层文化队伍能力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应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文化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实地观摩和交流研讨,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文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同时,应鼓励文化队伍成员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3]。通过综合方式确保基层文化队伍始终具备应对各种文化挑战和需求的能力,有力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

各级文化部门应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体现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设立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借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策划并举办受欢迎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还能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后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化工作者应深入基层,全面调查了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地方特色文化,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例如,对于喜爱戏曲的群众,可以挖掘和传承本地戏曲文化,组织戏曲演出、戏曲培训班或戏曲主题讲座,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提升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于喜爱舞蹈的群众,可以通过举办节庆舞蹈表演、舞蹈比赛或舞蹈工作坊等形式,激发不同年龄层群众的参与热情,丰富文化生活[4]。此外,文化活动的参与群体不应局限于中老年人,青少年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为此,文化活动的设计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组织针对性的高质量文化活动。例如,可以设立青少年艺术创作比赛、举办青少年文化夏令营或开展青少年影视制作培训等,激发青少年的创作潜能和文化兴趣。同时,应通过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推广文化活动,确保文化活动覆盖不同年龄层的群众,真正做到文化活动普惠全民。

5结束语

新时期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群众的主动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潜力。通过政府、社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文化队伍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创新,基层群众文化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成为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俊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探究[J].参花,2024,(08):119-121.

[2] 蔡春光.群众文化建设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3,(18):106-108.

[3] 陶燕.扎根基层谱写群众文化建设新篇章[J].文化产业,2023,(19):67-69.

[4] 王飞.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2,(32):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