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
于璐
重庆交通大学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新时代,需要根据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效结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之中,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日用而不自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想信念,并且能够积极主动扎根人民、奉献社会,主动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理想信念教育需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必然的选择,也是提升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时效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充分发挥党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要想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西方文明有其先进性的同时,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等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新时代要坚持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坚决抵御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五千多年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之中,才能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资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深入到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深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不断完善落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政策方针,加大教育资源投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另一方面,继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成果的创新,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资源,以更加丰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二)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消极社会思潮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发展的同时,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消极社会思潮对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影响着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尤其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利于高校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西方文化思潮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冲击也加大了高校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信念教育的难度。
在高校内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最大程度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深层价值。如开展国学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提升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同时进行理想信念的传导与灌输,有效解决部分青年学生出现的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
二、拓展理想信念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载体
拓展创新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能够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关联度,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契合的精华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二者存在一致的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自强不息的崇高信念,同时这又与共产主义中倡导的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的公有制形式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些部分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相契合的精华,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验,不仅有利于指导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选择,还能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如通过诵读经典历史人物事迹,引导高校学生主动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与契合性。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中
目前,各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集中在思政课程中,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要在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还需要课程思政中实现思想认同到行动转化。
首先,要根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整体内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规划,有针对性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要素融合在思政课程中,丰富思政课堂内容,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其次,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先进人物、典型案例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思政当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过程中潜移默化育人的实效,形成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最后,要按照理想信念的体系,统筹协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发挥思政课程理想信念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融入到课程思政中,丰富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增强其实效性。
(三)推动校园传统文化熏陶常态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渗透
推动校园传统文化常态化建设,是将理想信念渗透到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步骤。一方面,不断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质量。通过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另一方面,培养全学科高素质的教师人才队伍,在保证思政课教师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的同时,坚定整体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还要围绕青年学生对理想信念的关注点打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
(四)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拓展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过程是向青年学生传递理想信念的过程,而校园内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社会环境是传播理想信念的隐性渠道。对高校青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成合力,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融于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
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增加高校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博物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涵盖理想信念教育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使高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通过开展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及比赛,引导高校学生主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典型人物理想信念相关事迹的学习,增强其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新时代,生产力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面对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种种变化和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我们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充分发挥其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作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转化,重视高校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高校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
(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也是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化,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通过数字化方式的整合、分类文化遗产,能够更加立体化的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也能以全新的视角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推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高校学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发挥网络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更新,为新征程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提供了全新路径选择。同时网络平台的更新速度快、查找资源方便,为高校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网络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深度,围绕高校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进行一系列针对性宣传,不断加深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舆论宣传,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的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渗透力。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高校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深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为中华民族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共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和强大的支撑力。
参考文献:
[1]倪素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3,9(05):97-104.
[2]耿博雅,石中英.皮尔士的信念理论及其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No.296(02):154-160.
[3]李斌雄,徐季璇.新时代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No.688(01):52-56.DOI:10.19865/j.cnki.xxdj.2023.01.011.
[4]崔小伟.全媒体背景下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No.887(47):94-96.
[5]刘喆琼,魏潾,关恒.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三维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No.695(08):30-32.DOI:10.19865/j.cnki.xxdj.2023.08.008.
[6]吴琼,王跃.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No.684(21):46-49.DOI:10.19865/j.cnki.xxdj.2022.21.011.
[7]李坦楼.深刻把握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三重维度[J].当代青年研究,2022,No.379(04):13-15.
[8]冯建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内涵、理路与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1,No.512(12):27-33.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12.004.
[9]廖小琴.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多维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21,No.512(12):20-26.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12.003.
[10]韩丽颖.中国共产党百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No.512(12):14-19.DOI:10.16075/j.cnki.cn31-1220/g4.2021.12.002.
[11]王娜.传统文化融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1):88-92.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