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课改的几点想法
唐红艳
吉林省德惠市大房身镇中心小学 130321
摘要:本文从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教育实践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实施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重点分析了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发展机会有限、教学条件制约、课程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了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完善家校合作机制等建议。同时明确了农村学校推进课程改革应当坚持实事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主体地位、特色发展、改革系统性等基本原则,为促进农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本文的研究对推动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学校;教育均衡
一、农村学校课改落地的困境与思考
作为一线农村小学班主任亲身经历新课改在基层学校推进的全过程,深切感受到改革过程中的重重困境。新课改理念虽然先进,目标明确,但在农村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师资力量薄弱是首要困境,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的问题。以我校为例,一位教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既要承担主课教学任务,还要负责艺体、科学等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导致教师们疲于应付日常教学,难以静下心来钻研新课改理念,更无暇顾及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困难也成为一大瓶颈。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农村教师参与高质量培训的机会有限,县级教研活动质量不高,校本研修形式单一,难以满足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硬件设施不足也制约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我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对薄弱,这些都与新课改的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是另一突出问题。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优质教育资源获取渠道有限,虽然农村地区蕴含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开发能力,这些资源难以转化为有效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家校协同困难也不容忽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留守儿童现象,家长对新课改认识不足,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教育评价改革滞后同样制约着课改的推进,虽然新课改倡导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分数仍是评价学校和教师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导向使得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应试训练中,难以真正落实育人为本的课改理念。面对这些困境需要不断探索解决方案,在实践中寻求突破。
二、因地制宜推进乡村课改的几点建议
基于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深感推进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需要采取更加务实的举措。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体。通过名师引领、结对帮扶等方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教师提供便捷的在线学习平台,使优质培训资源触手可及。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关键一环,要根据农村学校实际情况,配齐配足教学设备,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教师开发本土化教学资源,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内容。强化教研指导是提升课改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县域教研体系,采取送教下乡、专家指导等方式,为农村学校提供精准教研服务。建立校际协作机制,通过跨校教研、联合备课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交流与成长。
要积极创新教学组织方式,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实际,可采取复式教学、走教等灵活方式,保障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探索项目式学习、主题学习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家校合作机制也是助推课改的重要举措,要创新家长会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家长参与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是保障课改落地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减轻考试升学压力,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完善教师考核机制,将课改实践成效纳入考核指标,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
三、深化农村教育课改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推进农村教育课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的特点和现实条件。既要对标课改要求,又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推进改革,避免盲目追求创新而背离农村教育实际。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改的核心原则,要深入了解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爱和指导。坚持教师主体地位是课改成功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性,激发其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建立激励机制,表彰先进典型。
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特色发展,这是农村学校课改的重要方向。立足本土资源,发掘农村学校的独特优势,打造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不盲目追求与城市学校同质化,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坚持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课改推进的基本遵循,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又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作为农村小学班主任应在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为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实用型创新人才。
结论: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家长等多方共同努力。作为村小班主任深切体会到课改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也看到了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因地制宜开展改革,就一定能够推动农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关键是要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机制,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课改的主力军,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红菊.关于新课改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想法[J].读写算,2019,(14):2.
[2]梁伟珍.走进新课改后的几点想法[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