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吴晓云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建设路径,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探索。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满足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需要。“知”情”共鸣、“显”“隐”交融、“点”“网”融合的建设路径,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育内涵,提升了课程的吸引力、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更在本质上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价值取向;建设路径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办好这门课,事关复兴大任。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是新时代下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机制创新,更是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基于此,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助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带领学生将对历史和现实的学习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教学锻炼中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思政课”模式下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一) 是落实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举措

立德树人工程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作为一种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是对立德树人工程的主动回应,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创新。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教育的自我革新能力,更彰显了我国教育自信的力量。

1.“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实遵循

它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情感上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思政课”不仅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体验和传承这些文化精髓,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充分展现中国特色教育的独特魅力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而是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舞台,让学生在更为复杂和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能力、磨砺意志。这种模式的有效性在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中得到验证,展示了我国教育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育人魅力。

(二) 是贯彻实践育人任务的根本遵循

1.“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义和出发点,这一核心理念奠定了“实践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石。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育人模式将现实实践作为育人的核心手段,依托理论教育为支撑,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将实践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这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所倡导的“教育应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观点不谋而合。

2.“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创新了中国特色实践育人局面

毛泽东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决主张实践活动应当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教育过程不应是单向的传授,而应是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不断循环,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正如他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讲授,而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3.“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强化了实践育人的实施与融合

习近平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提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中,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国情、民情、世情,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融合校园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创新教育活动,既恪守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和思想逻辑,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教育理念。这一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完美结合,也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1.“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气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实现了智力与体力的协调发展。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根本要求。

2.“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遵循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学生成长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探究、合作、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创新的产物,它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这种模式的推广和深化,对于培育一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的有效实施,不仅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设路径

(一)“知”“情”共鸣:教学内容之“知识”与学生主体之“情感”相交汇,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驱动全面发展与知行合一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深刻反思和超越。这一理念认为,教学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实际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人本主义哲学,即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价值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这意味着教师需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实现知行合一。

2.激活思政课魅力,实现教育内容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内容方面,实践教学的资源拓展和整合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关键。这要求我们不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且要开发新的教育资源,结合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社会热点等问题,设计具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的实践教学项目。这种内容创新既是对教育内容生活化和实践化的追求,又强调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跨学科资源整合,促进体验式学习与社会参与

在教学资源方面,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例如,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模拟联合国等活动,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学生的情境认知和情感投入,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知”“情”共鸣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和人文性,在专业素养上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教育支持。

(二)“显”“隐”交融:校园课堂之“理论”与社会课堂之“实践”相交融,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1.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转变

在实践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方法,不仅要求教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情景,而且要求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动思考、积极表达。这种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从“理论说教”向“实践体验”的转变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堂理论延伸至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反哺认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3.从“单一课堂”到“多元平台”的转变

实践教学融合了现代数字科技,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资源。开发优质在线课程、微课、慕课等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交流、答疑解惑,可以打造“永不落幕”的思政课堂,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和便捷性。

“显”“隐”交融的教学模式,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体现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这种交融,思政课不再是孤立的理论传授,而是成为连接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的桥梁,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点”“网”融合:理论教学之“点”与社会实践网络之“网”相交织,拓宽思政课的延伸度

1.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提升教学吸引力的关键“点”

通过开发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VR/AR教学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而且通过AI技术的个性化学习推荐和智能评价反馈,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生活方式,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是增强教学感染力的“网”

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改革发展成果,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实践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在专业素养上提升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点”“网”融合的策略,使得思政课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生动教育,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合作,构建一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协同网络。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开展多样化的合作项目。这种协同育人机制,从专业素养上提升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点”“网”融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不仅拓宽了思政课的延伸度,而且在理论深度和专业素养上实现了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深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亦是对教育本质和价值追求的深刻体现。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定的教育信念、更扎实的工作实践,不断开创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新境界。

作者简介:吴晓云,女,汉族,河南固始,1995年3月,硕士研究生,助教,发表署名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单位邮编:浙江 杭州 310018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24YB72)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4YB72)

项目名称: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的数字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1.

3.伍廉松.论习近平学习实践观对高校实践育人的现实启示[J].教育评论,2017,(09):80-83.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